建好冷链物流“最先一公里”

  持续优化农产品冷链物流网络,要强化全链条协同融合;发挥财政金融协同联动作用,共同支持整域冷链物流建设;积极拓展新业务,挖掘新需求。

  随着水果、海鲜、河鲜、菌菇等特色农产品丰收季的到来,快递行业更深入服务现代农业,农产品寄递量也迎来稳步增长。如今,越来越多的农产品“穿上”定制的包装,跨越山海,出村进城。农产品从产地到餐桌的旅程,是快递物流企业整合全链条冷链资源高效配送的缩影,也是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成就的生动注脚。

  农产品冷链物流一头连着农业生产、一头连着百姓生活,既关系农民的钱袋子,又关系城市居民的菜篮子。作为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我国每年仅生鲜农产品消费规模就达10亿吨。建设畅通、高效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有利于降低流通损耗、提升农产品消费品质,拓宽农产品上行渠道,促进农民增收。相反,如果保鲜技术有限,冷链跟不上,配送不及时,像荔枝、杨梅等易腐坏的生鲜农产品,对远方的人来说就可能是“奢侈品”。

  如何把生鲜农产品更高效率、更低成本送达消费者手中?《“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提出,提高农产品冷链物流能力和标准化水平。今年**一号文件明确,推动冷链配送和即时零售向乡镇延伸。这些年,相关部门聚焦“最先一公里”,持续推进产地冷链物流网络建设。比如,建设一批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打造链接城乡农产品流通的关键枢纽;培育一批具有仓储保鲜、初加工等能力的产地冷链集配中心,打造产地综合服务平台。这些举措最大程度保持了农产品新鲜度。

  覆盖城乡的快递物流服务正发挥着巨大作用。为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快递企业在水蜜桃、杨梅等水果成熟季,安排专业揽收团队驻点服务,增强快速分拣、专业包装等一站式服务能力;在河蟹、海鲜等生鲜产品上市季,自主研发可移动生鲜冷藏仓,配备专业冷链三轮车及冷藏笼,加大航空、高铁等运力资源投入,提升综合立体冷链运输能力。这些探索,不仅增加了优质农产品供给,让居民的菜篮子更加丰富多样,也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半径,为地方特色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面对居民消费升级的更高要求,持续优化农产品冷链物流网络意义重大。

  强化全链条协同融合。各地要从产地冷藏保鲜设施、预冷设施、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到产后处理能力建设,为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提供有力保障。推广田头共享冷库、冷链共配平台,满足中小农户使用需求,降低使用成本。从田间地头的预冷,到运输途中的全程冷链,再到末端冷藏的优先配送,加快完善冷链体系。

  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至关重要。对于农产品冷链物流来说,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要发挥财政金融协同联动作用,推动金融机构创新投融资模式,共同支持整域冷链物流建设。还要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领域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建设,将冷藏保鲜技术纳入现代产业技术体系研究内容。

  积极拓展新业务,挖掘新需求。有冷链物流需求的农产品,往往对温度、时效要求比较高。快递企业应支持产地预冷、移动冷链仓等“最先一公里”设施投入应用,探索“冷链物流 社区团购”模式,通过需求聚合降低边际成本。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增设航空专属路线,更好满足跨区域、远距离运输需求,为农产品销售上行提供专业化的寄递服务。通过不断补齐揽收、中转运输、末端配送等环节的冷链短板,促进生产与消费的衔接,让更多生鲜农产品被看到、被认可,持续扩大“出圈”的机会。

李春晖
标签: /
上一篇2025-10-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