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市场十四天期逆回购机制调整 更好满足差异化资金需求

  9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以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方式开展了3000亿元14天期逆回购操作。此次操作是9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调整公开市场14天期逆回购操作后的首次开展。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这次调整的核心内容是,将14天期逆回购操作从原来的“固定利率、数量招标”模式,改为“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也称美式招标。由参与招标的商业银行自主投标不同利率水平的资金需求,最终并非单一利率成交,而是多个不同价位的投标都可能中标。

  “此次调整体现了央行对市场流动性精细化管理的进一步深化,充分考虑了金融机构的短期资金需求差异,增强了政策的灵活性与精准性。”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分析,固定数量有助于市场形成明确预期,避免操作规模不确定性带来的扰动;利率招标方式能更好地反映市场资金供求关系,并通过市场化机制引导资金价格,能够更精准地实现市场流动性的调节;多重价位中标,允许不同机构根据自身资金成本和需求选择投标利率,可更精准地满足差异化资金需求。

  此外,调整中还提到“操作时间和规模将根据流动性管理需要确定”。田轩认为,这意味着央行将根据银行体系流动性状况、市场利率走势等实时因素进行相机抉择,以更主动、灵活的方式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有助于在关键时点更有效地熨平市场波动,维护货币市场的平稳运行,从而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通常在“十一”假期和春节长假前启动14天期逆回购操作,启动时间根据节假日安排和机构需求灵活调整,以提前为机构提供跨节资金,保持流动性充裕。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表示,本次14天期逆回购操作的启动时点略早于往年,使得实际占款日达到17天。叠加前期中国人民银行已经通过买断式逆回购净投放了3000亿元资金,这有利于进一步缓解季末、长假前机构的预防性资金需求,保障跨季、跨节资金面平稳。

  记者梳理中国人民银行近两年工作发现,央行操作框架不断优化完善,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的政策地位得以明确。但14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长期以来是7天期加15基点,也被市场参与者认为具有一定政策属性。董希淼认为,此次调整后,14天期逆回购操作的定位将更聚焦于短期流动性投放工具。同时,也将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提升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更好反映市场资金供求变化。

  “此次启动并调整14天期逆回购操作,也是对中国人民银行流动性管理工具箱的进一步优化。”田利辉分析,未来,中国人民银行可根据流动性形势和机构需求情况,灵活搭配长、中、短期操作品种,平滑资金投放和回笼节奏,流动性管理将更加精准高效。

李春晖
标签: /
上一篇2025-10-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