币圈子(120btC.coM):欧洲证券及市场管理局(ESMA)、国际证券委员会组织(IOSCO)与世界交易所联合会(WFE)25日联名致函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罕见同步警告新兴的「代币化股票」存在重大风险。这场横跨大西洋的监管合击,为高速扩张的260亿美元代币化证券市场敲下响亮警钟。
被包装成「股票」的数字影子
根据路透社报导,监管机构直指代币化股票只是一层薄薄的区块链外衣,底层却欠缺传统股票赋予的表决权、股息请求权与监管托管。WFE在声明中坦白点破:「这些产品被推销为股票代币或等同于股票,但事实并非如此。」
夸大行销导致权益错置,若持有人误以为握有完整股东身份,风险将在法律意外事件时同步放大。
表面上的交易便捷背后,其实暗藏三层成本。第一,法律实质不明:区块链纪录能否等同受监管的证券托管,仍是一大片灰色地带。第二,股东权益残缺:代币持有人往往无法参与股东会,也可能领不到股息。第三,市场秩序脆弱:缺乏集中监督的交易环境容易被操纵,引爆连带损害标的企业声誉的连锁效应。
即便如此,市场需求仍顽强成长,2025年代币化股票交易量一年暴增26.6%至3.605亿美元,但在整体代币化证券市场中占比仍小。监管单位因此选择「早期精准打击」,避免模糊概念在规模变大后拖累传统金融体系。
SEC创新派对决保护派
美国SEC当下的处境难言轻松。主席Paul Atkins上月才把代币化形容为应推动的「创新」,同一机构的委员Hester Peirce却坚持数字证券仍属证券,必须全面遵守既有法规。如今来自欧洲与国际组织的集体施压,等同要求SEC用更亮的红线标示市场边界,特别是在法律所有权、托管模式与销售文宣三个面向。
SEC内部的加密货币专责小组正在试图平衡「不扼杀创新」与「防范系统性风险」的拉锯。这一次,全球同行明确表态,让SEC必须在理念与现实之间做出更清晰的选择。
下一步:数字资产监管的拐点
这封联名信不只是针对单一产品,而是为整个数字资产市场设定前哨。没有法规的实质支撑,再亮眼的技术包装都可能是空壳。投资人、发行商与平台若无视「数字表象」与「法律实质」的鸿沟,将难以在未来的制度重塑中自保。
在金融科技与传统规范拉锯的历史长河里,每一次监管收紧看似为创新套上束缚,实则也是替市场铺设永续运作的地基。代币化股票只是众多创新产品中的一例,风暴过后,真正能留下的,往往是那些能同时嵌入效率与合规的技术解决方案。
正如本次事件所示,数字革命的终点并非完全去中心化,而是在监管与市场的反复较量中,找到一条足以承载信任、流动与法治的中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