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断崖”暴跌 牛市结束尚早

  国际贵金属市场风云突变,金、银价格上演“断崖式”跳水。10月21日晚间,伦敦现货黄金盘中最大跌幅达6.3%,创下2013年4月以来最大单日跌幅;现货白银最大跌幅更达8.7%,刷新2021年以来的单日跌幅纪录,金、银市场同步遭遇“黑色夜晚”。恐慌情绪继续传导。10月22日,伦敦现货黄金盘中最低触及4002.89美元/盎司,伦敦现货白银盘中最低下探至47.48美元/盎司;A股贵金属板块开盘即承压,西部黄金、招金黄金、湖南黄金等盘中跌幅超5%。这场历史性暴跌为何突然降临?牛市行情是否就此终结?投资者又该如何应对?

  金、银骤跌“变脸”

  在连续多日刷新历史高点后,贵金属“黑马”突现变脸。10月21日午后至晚间,国际贵金属市场突发剧烈震荡,金、银价格上演“断崖式”跳水,引发全球投资者高度关注。Wind数据显示,伦敦现货黄金盘中最大跌幅达6.3%,创下自2013年4月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现货白银跌幅更为迅猛,盘中最低触及47.817美元/盎司,较前一交易日收盘价最大跌幅达8.7%,创下自2021年以来的单日跌幅纪录,金、银市场同步遭遇“黑色夜晚”。

  进入10月22日,国际金、银跌势未止,延续前一日的低迷行情。截至17:00,伦敦现货黄金盘中报4081.481美元/盎司,盘中最低触及4002.89美元/盎司;伦敦现货白银同样承压,报48.485美元/盎司,盘中最低下探至47.48美元/盎司。

  此次贵金属突然下挫,从消息面看,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出现缓和迹象是重要因素之一。据新华社报道,德国、法国、英国等多国领导人联合发表声明,支持“立即停止军事行动,以当前接触线为起点展开谈判”,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已签署该声明。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表示,俄乌冲突相关方发表联合声明支持停火,这一突发性事件直接缓解了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削弱了贵金属的避险需求,成为触发价格回调的直接催化剂。

  从市场层面看,前期上涨已为调整埋下伏笔。中国(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资研究院院长王红英进一步分析指出,在本周暴跌之前,黄金今年上涨幅度已超过65%,累积了大量获利盘。结合期货持仓情况,过去几个交易日里,空头因无法忍受亏损,出现大量止损盘,这推动了价格上升;而价格上涨又使得更多多头选择卖出平仓、兑现盈利,最终导致黄金价格大幅下跌。

  综合来看,此次国际金、银大幅下跌,其核心原因在于多重因素共振。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补充道,从根本上看,前期金、银价格持续走高,积累较大涨幅,市场内部已存在较强的获利回吐压力。此次下跌正处于阶段性高位回调的技术调整周期。此外,美元指数的强势上行、美国国债收益率的攀升,直接削弱了无息资产黄金和白银的吸引力。全球投资者对美联储货币政策预期的转变也是关键:随着数据显示美国经济较为强劲,市场对美联储降息进程的乐观情绪有所降温,使得资金回流美元资产。从事件角度看,近期地缘风险阶段缓和、市场避险需求减少,以及交易所内机构与投机资金集中止盈离场,导致技术性抛售盘快速涌现,形成踩踏效应,这是本轮暴跌的直接催化因素。这些内外因素叠加,最终触发了多年最大单日跌幅。

  短期调整还是牛市终结

  此次金、银暴跌引发市场对其未来走势的强烈关注,这究竟是短期调整还是趋势性反转?以往,贵金属大“牛市”往往由通胀失控或金融危机驱动。如20世纪70年代的黄金牛市源于美元信用崩塌和石油危机引发的恶性通胀;2011年的上涨则与全球量化宽松、货币超发引发的保值需求密切相关。

  此轮贵金属价格的上涨,则得益于政策、需求与避险的共振,也让黄金彻底成为牛市神话。回顾历史走势,从1000美元到2000美元,黄金用了12年;而从2000美元到3000美元,则仅用了不到五年时间;而从3000美元至4000美元的跨越,只用了短短半年。

  对于近期的深度调整,王红英认为,“短期下跌不会改变黄金上涨的长期逻辑。当前地缘政治博弈并未消失,美国超36万亿美元的债务问题也不可能短期解决;而且相关冲突只是有暂停意向,并未实质性结束,这些支撑黄金价格的长期结构性因素仍在”。

  薛洪言也认为,此次下跌并非趋势性反转。“金、银的避险属性没有失效,只是市场情绪阶段性切换。避险属性的核心是对冲系统性风险,并非对短期事件的线性反应,当地缘冲突从‘升级’转向‘停火’,避险需求退潮属于正常市场调节。”他提到,短期波动不会改变大类资产配置的长期逻辑,但可能影响短期资金流向,部分资金或从贵金属转向风险资产,尤其是受益于经济复苏预期的领域。

  对于贵金属后续是否存在进一步下跌空间,王红英进一步解释,“从短期技术角度来讲,金、银可能存在一定的惯性下跌,目的是修复各类技术指标,为后续上涨蓄势。从关键支撑位来看,4000美元/盎司将是强支撑位,多空双方会在4100美元/盎司附近展开争夺”。

  曾刚也表示,短期内不排除金、银价格仍有一定下探空间,可以关注重要技术支撑位的表现,但中长期看,全球“去美元化”、央行持续增持、美国债务高企等基本面因素依然利好贵金属。此外,若美联储在未来重启宽松周期,或地缘风险再度升温,都有望增强黄金、白银的中长期吸引力。

  投资者还能上车吗

  从市场情绪看,10月21日金、银价格骤跌曾引发短暂恐慌,多头集中抛售进一步放大波动;但随着10月22日伦敦现货黄金在4100美元/盎司关键支撑位逐步企稳,现货黄金、白银均从开盘跌势中转入小幅震荡。王红英分析指出,市场恐慌情绪逐步得到控制,10月22日已呈现出短期技术性反弹走势,短期恐慌基本消散,当前市场正处于技术性支撑的关键位置。

  从全球投资环境来看,王红英进一步分析称,当前市场“资产荒”特征显著。因美股泡沫化程度较高,投资者配置意愿有所下降;中国经济虽处于阶段性调整期,人民币计价资产估值具备优势,但中长期回升仍需时间。在此背景下,叠加大国政治经济博弈、区域事件等潜在风险,以及美国高负债带来的信用不确定性,黄金、白银作为传统避险与保值工具,中长期仍是机构投资者及各国央行资产配置中不可或缺的“压舱石”。

  对于投资者而言,是否还能上车?当前持有贵金属资产的投资者又该如何操作?薛洪言建议,高风险承受能力者可考虑逢低补仓,把握大跌带来的布局机会;中低风险偏好者除非仓位特别重,否则建议耐心持有,依托长期支撑逻辑等待市场企稳反转。王红英则提醒,投资者要先明确自己是短期投机还是长期资产配置,如果是长期资产配置,要静待市场稳定后再考虑入场,投资品种方面,应避免使用过大杠杆的投资品种,可选择黄金金条、纸黄金或者黄金ETF产品等较为稳定的投资选择。

  对于当前持有贵金属资产的投资者,曾刚进一步补充道,建议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制定差异化的应对策略。风险偏好较低的保守型投资者,可以适当减仓,优先保留核心底仓,将部分收益“落袋为安”,规避后续短期亏损扩大的压力;同时建议设置动态止损位,降低持仓波动性。稳健型投资者可保持观望,既不盲目加仓,也不急于减持,若后市进一步下探,临近关键支撑位可择机补仓,拉低整体成本。对于激进型投资者而言,可考虑在本轮调整过程中分批吸纳,但需严格风险控制,设好止损区间,避免追涨杀跌。整体来看,建议长期配置黄金仓位不宜超过总资产的10%—20%,除非有更强的抗风险需求。面对市场大幅波动,稳健心态、合理仓位与科学分散配置,才是应对贵金属“牛熊转换”的不二法宝。

标签: /
上一篇2025-10-23

相关推荐

  • 黄金“断崖”暴跌 牛市结束尚早

    这场历史性暴跌为何突然降临?牛市行情是否就此终结?投资者又该如何应对? 金、银骤跌“变脸” 在连续多日刷新历史高点后,贵金属“黑马”突现变脸。10月21日午后至晚间

    2025-10-23 10:04:05
    1308
  • 前三季度我国涉外收支11.6万亿美元 创历史同期新高

    跨境资金净流入1197亿美元,银行结售汇顺差632亿美元,均高于上年同期水平。 “9月份我国外汇市场平稳运行,主要呈现两个特点。”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

    2025-10-23 10:04:05
    1235
  • 韧性、活力、信心——海外人士解读中国经济“三季报”

    与此同时,中国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和政府的扩内需政策,正在为国内消费增长创造新的机遇。 菲律宾“亚洲世纪”战略研究所所长赫尔曼·劳雷尔说,事实证明,中国有能力在

    2025-10-23 10:04:05
    1554
  • 服务消费拥抱人工智能

    今年9月份,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拓展数字服务消费”。一系列政策举措的推出凸显了数字服务消费的重要性。 苏商银行特

    2025-10-23 10:04:05
    158
  • 前三季度我国涉外收支总规模11.6万亿美元

    2025年1月份至9月份,银行代客累计涉外收入58705亿美元,累计对外付款57508亿美元。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斌表示,9月份我国外汇市场平稳运行,主要呈现两

    2025-10-23 10:04:05
    866
  • 今年以来上市公司已斥资约8400亿元买理财产品

    具体来看,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类型主要包括定期存款、结构性存款、通知存款、银行理财产品、券商理财产品、投资公司理财产品等。 从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结

    2025-10-23 10:04:05
    1678
  • 世贸组织报告显示明年全球贸易前景不容乐观

    报告提出,今年以来关税等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给服务贸易带来了冲击,关税政策通过影响商品贸易和投资,间接影响了服务贸易。但从长期来看,服务贸易仍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尤

    2025-10-23 10:04:05
    229
  • 公募基金年内分红总额已超1881亿元

    “在公募基金行业竞争加剧的当下,公募基金管理人期望通过分红增强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提升投资者的实际获得感。同时,今年市场整体呈现上涨趋势,带动公募基金收益提

    2025-10-23 10:04:05
    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