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能源“动脉” “电”亮美好生活——我国“十四五”能源高质量发展成绩斐然

  能源被誉为工业的“粮食”、国民经济的命脉,和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十四五”以来,中国能源事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成为世界能源转型的重要推动者,14亿多人的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绿色低碳发展举世瞩目。

  电力十足 连破用电纪录彰显供给稳定与韧性

  今年7月、8月,全社会用电量接连超万亿千瓦时,连续刷新纪录,能源保障“顶住了峰、兜住了底”。1万亿千瓦时是什么概念?从横向看,这相当于日本或东盟国家全年的用电量;从纵向看,与2015年7月用电量超5000亿千瓦时相比,这一数据10年间翻了1倍。

  外媒认为,电力供给的稳定性给予中国经济发展宝贵的确定性。对制造业而言,这种确定性意味着可以大胆投用持续运行的智能产线,无需担忧因电力短缺导致生产中断;对新兴产业而言,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都在“大口吃电”,电力是赢得第四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底座,已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关键指标之一。

  美国《财富》杂志报道称,在中国,人们把持续供应能源当作理所当然。对于美国人工智能研究人员来说,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以至于一些公司正建造自己的发电厂,而不是依靠现有电网。

  内蒙古是中国新能源装机规模最大的省区,已建成面向华北、华东等地区的“五交三直”8项特高压输电通道以及配套汇集电网工程。从广袤草原到江淮平原,绿色电力正在重新定义中国区域间的能源合作模式。

  逐绿前行 中国构建全球最大可再生能源体系

  “十四五”时期,中国构建了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每分钟,神州大地上旋转的风机可以发出近190万度电,能节约标准煤570吨;每一天,新增光伏装机规模超过100万千瓦,相当于安装一台世界单机容量最大的水轮发电机组;每个月,可再生能源可发出2900亿度电,相当于英国一年的发电量。如今,全社会用电量中,每3度电里就有1度绿电,算力中心的八成用电量来自风吹、日晒、水流,推动着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在全国首个绿色算电协同发展试点省份青海,百亩光伏产生的绿色电力点对点供给就近的数据中心,直接转化为绿色算力。

  英国《金融时报》援引分析人士观点称,作为全球制造业超级大国,中国经济日益受到清洁技术的驱动,来自电力(而非化石燃料的份额越来越大。中国正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重要的“电力国家”。

  展望“十五五”,中国能源领域蓝图更加清晰。未来,一批千万千瓦级“新能源 储能”基地将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崛起,“西电东送”“北电南供”通道将更密集。同时,海上风电向深远海拓展,进入大规模开发阶段。中国核聚变装置BEST项目预计将在两年后建成,2030年通过核聚变点亮第一盏灯。同时,中国的清洁能源技术和工程能力,将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更多“中国方案”,助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

标签: /
上一篇2025-10-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