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十四五”期间,我国资本市场持续深化发行上市、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领域改革,优化制度和产品供给,引导各类要素资源加快向创新领域集聚,为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
“增强多层次市场体系的适配性,以科创板、创业板‘两创板’改革为抓手,推进发行上市、并购重组等制度改革,更大力度支持创新,更好支持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优质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茁壮成长。”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近日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增强制度的包容性
科创企业兼具高技术、高成长、高风险特征,需要长周期的资金支持。而资本市场凭借独特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激励相容机制,能够提供从风险投资到上市融资、并购重组的全链条、接力式服务,满足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阶段企业需求。
当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构建以资本市场为枢纽的创新生态、提升创新资本形成效率,对于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意义重大。让更多科创企业有机会登陆资本市场,构建更加适配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服务体系,是发挥好资本市场枢纽功能的关键。
2019年7月,首批25家科创企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鸣锣开市,标志着注册制试点改革正式落地。此后,注册制改革又先后在创业板、北交所试点,2023年4月推广至全市场,逐步走深走实,推动发行上市制度包容性明显增强,对实体经济特别是科技创新的服务功能显著提升。
为了更好支持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近年来,证券监管部门接续推出“支持科技十六条”、“科创板八条”、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实施意见和科创板“1 6”改革等政策文件,持续完善股票发行上市制度。
在发行上市条件方面,重启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并将行业适用范围扩大至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更多前沿科技领域,正式启用创业板第三套上市标准,今年6月以来“两创板”已新受理5家未盈利企业IPO申请。
在审核注册方面,严把准入关的同时,建立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发行上市“绿色通道”机制,在科创板试点引入IPO预先审阅、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等制度。
在新股定价方面,在科创板试点调整新股定价高价剔除比例至3%,提高锁定比例更高、锁定期更长的网下投资者配售比例,等等。
改革不仅体现在入口端,随着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领域改革举措的落地实施,资本市场的制度包容性适应性持续增强,市场功能稳步发挥,支持全面创新的市场生态加速形成。“十四五”期间新上市的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九成。目前A股市场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数量占比已超过一半。一批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形成了集聚效应。
“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跑出‘加速度’,资本市场含‘科’量进一步提升。”吴清表示,近年来,新上市企业中九成以上都是科技企业或者科技含量比较高的企业。目前A股科技板块市值占比超过1/4,已明显高于银行、非银金融、房地产行业市值合计占比。市值前50名公司中科技企业从“十三五”末的18家提升至当前的24家。
培育壮大耐心资本
大力发展耐心资本,是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要素之一。
私募股权创投基金作为典型的“耐心资本”,近年来发展提速,已成为产业创新的“孵化器”和资本服务实体的“先锋队”,推动前沿技术从概念迈向产业化。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表示,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已成为促进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之一,其通过并购交易促进产业链资源整合和行业整合,通过专业的投后管理从战略、治理、人才、资源等方面赋能企业成长,助力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的蓬勃发展,得益于持续优化的政策环境。近年来,国家层面出台促进股权创业投资发展的支持政策,国办去年印发的“创投十七条”,涵盖创投募投管退全链条,支持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证券监管部门不断深化改革,积极推动优化股权创业投资行业生态,努力畅通募资端、投资端、退出端等环节运行机制。
证监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我国私募股权创投基金管理规模达到14.4万亿元,在投项目15万个,在投本金8.97万亿元。
其中,创业投资基金在投项目中,投向中小企业数量和在投本金占比分别为74%和55%,投向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在投本金占比分别为50%和54%,投向初创科技型企业数量和在投本金占比分别为32%和21%,体现出其投早投小和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
此外,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参与投资了九成的科创板和北交所上市公司、过半数的创业板上市公司,“孵化器”“加速器”“推进器”等功能效应持续释放。
在二级市场,以公募基金、保险资金为代表的中长期资金也在加速入市,入市规模明显提升。“**金融办会同我会和相关部门出台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及实施方案,着力打通社保、保险、理财等入市的痛点堵点,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个人养老金制度推广至全国等重要举措相继落地,‘引长钱、促长投’的改革效果加快显现。截至今年8月底,各类中长期资金合计持有A股流通市值约21.4万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32%。”吴清表示。
提升上市公司质量
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壮大,离不开高质量的上市公司。
强化信息披露、完善公司治理、促进市场化并购重组……“十四五”期间,证券监管部门多措并举促进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制度机制不断完善,推动上市公司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经营业绩,支持科技型上市公司持续成长。
一方面,坚持信息披露和公司治理双轮驱动,两次修订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系统完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推进独立董事制度改革,上市公司运作更加规范、透明。另一方面,扶优限劣,支持和引导上市公司做优做强。“并购六条”发布以来,已披露230单重大资产重组,一般性的资产重组数量更多,有力支持了上市公司产业整合。
去年,《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股份管理暂行办法》发布,堵住各类“绕道”减持漏洞,将大股东减持与股价破发、破净及分红挂钩。对于违规减持行为,创造性采取责令购回并上缴价差的监管措施,着力恢复交易秩序。
同时,监管部门通过信息披露、挂钩减持、实施ST等约束,督促有盈利有盈余的公司实施现金分红,今年已分红超2万亿元,继续保持高位,中期分红家数和金额再创新高。鼓励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运用回购增持再贷款工具。截至上半年底,沪深两市共1568家上市公司制定了市值管理制度或估值提升计划。
作为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的重要途径,并购重组正进入“活跃期”,支持上市公司向新质生产力方向转型升级。今年前8个月,上市公司累计披露资产重组1234单,其中重大资产重组152单,同比分别增长40%、150%。
田轩表示,在经济转型期,企业通过并购重组优化资源配置,以实现技术升级与产业协同的内在需求越发强烈。尤其是传统行业,面临增长瓶颈和产能过剩压力,通过并购新兴产业优质资产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是企业突破技术瓶颈、提升自身质量的主动选择,也是政策支持与资本助力下的必然结果。
上市是起点不是终点,融资是工具不是目的。在业内人士看来,资本市场在给予科技型企业更多融资便利的同时,应继续完善上市公司全链条的监管制度安排,抓好“并购六条”和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落地等,进一步推动上市公司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经营业绩,在高质量发展中更好回报投资者。
吴清表示,要持续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支持上市公司深耕主业、做精专业,强化董事、高管、控股股东等“关键少数”责任,提升信息披露质量,持续涵养尊重投资者、回报投资者的股权文化,夯实市场“稳”和“活”的微观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