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药企冲刺“A H”

  9月底,港交所迎来新一轮医药企业上市申请高峰。经北京商报记者统计,仅在9月29日—30日期间,就有11家医药企业集体递交上市申请。此外,本轮递表企业中有多家已在A股上市,如长春高新、百利天恒、贝达药业等。在业内人士看来,“A H”双平台上市有助于生物医药企业拓展融资渠道,增强资金实力,从而推动创新药与高端医疗器械的国产化进程,加速产业整体升级。

  密集递表

  经北京商报记者统计,9月以来已有约25家医药企业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其中多家已为A股上市公司,呈现明显的“A H”双平台布局趋势。

  例如,9月30日,华恒生物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了发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的申请。华恒生物于2021年登陆科创板,是一家以合成生物技术为核心,通过生物制造方式,主要从事生物基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的企业。

  此外,9月29日,百利天恒、长春高新、贝达药业3家A股药企同时向港交所递表。其中百利天恒、贝达药业均为创新药企,长春高新则是生长激素龙头企业,素有“生长激素茅”之称。

  谈及赴港上市的原因,上述企业均提到,为深化公司全球化战略布局、加快公司国际化进程、增强公司在境外融资能力等。

  针对公司相关问题,北京商报记者向长春高新方面发去采访函,不过截至记者发稿,未收到公司回复。

  加速行业整合

  除了已经递表的企业外,近期,也有博瑞医药、科兴制药、新诺威等多家A股医药企业宣布将要赴港上市。

  在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武泽伟看来,“A H”潮起将对国内生物医药行业的竞争格局和未来发展产生显著影响。首先,它可能加速行业整合,推动资源向资金充裕的上市企业集中,从而强化头部公司的市场地位。其次,资本注入将促进创新药物和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有更多资源投入高风险研发项目,提升整体行业创新效率。此外,国际化进程加快会引入更多全球合作机会,增强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除了“A H”外,A股上市公司分拆子公司赴港上市也成为新路径。东诚药业最新公告显示,9月29日,公司收到子公司蓝纳成的通知,蓝纳成于当日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的申请资料。

  据了解,蓝纳成是国内核医药行业的先锋,不断努力发展具备同类首创及同类最佳潜力的全面放射性诊疗一体化药物组合。武汉滨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滨会生物”是一家溶瘤病毒疗法生物科技公司,致力于创新癌症免疫疗法的发现、开发及商业化。

  谈及近期医药企业集中赴港上市的原因,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健康法治研究与创新转化中心主任邓勇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港股市场制度优势明显,港交所2018年推出的18A上市规则为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开辟了上市通道。此外,2025年港交所推出的“科企专线”进一步优化了科技企业上市流程。国内药监部门审评审批加速、居民健康需求增长与人口老龄化趋势,也为医药企业创造了有利的发展环境与市场空间。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已有20家医疗保健行业企业成功登陆港交所,超过2024年全年总和,且仅今年9月就有多家企业递表或上市。邓勇表示,这些数据表明,生物医药企业赴港上市的热度较高,有形成新一轮上市潮的趋势。

  多家企业报告期内亏损

  在此轮赴港上市的企业中,不少仍处于亏损状态。

  以陕西麦科奥特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麦科奥特”为例。据了解,麦科奥特为一家平台型生物技术公司,致力于加速全球新一代双特异性/多特异性多肽药物的创新及开发。由于公司核心产品处于III期临床试验,麦科奥特尚未实现盈利。财务数据显示,2023—2024年以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开支分别为8701.3万元、1.07亿元、4043.2万元;年/期内亏损分别约为1.95亿元、1.57亿元、4990.1万元。

  东诚药业子公司蓝纳成也尚未实现盈利。财务数据显示,2023—2024年以及2025年上半年,蓝纳成实现其他收入及收益分别约为102.7万元、1127.9万元、81.3万元;年/期内亏损分别约为1.12亿元、1.19亿元、6516万元。

  此外,滨会生物于2023—2024年以及2025年上半年期间,年/期内亏损分别为1.1亿、1.13亿、4421.5万元。

  在申报材料中,上述三家企业均有特殊标识“B”,系采用港交所18A规则申报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邓勇表示,港股18A板块在整个中国创新药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创新孵化器”角色,为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了融资渠道。

  总体来看,当前医药企业赴港上市呈现出“数量多、领域细、创新强”的特点。一方面,18A规则为未盈利的创新药企打开了资本通道;另一方面,“A H”双平台模式日益成熟,成为已上市企业拓宽融资、迈向国际的战略选择。在业内人士看来,这股热潮不仅反映了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创新活力,也预示着在资本与政策的双重驱动下,行业将加速进入整合与升级的新阶段。

张紫祎
标签: /
上一篇2025-10-10

相关推荐

  • 多家药企冲刺“A H”

    财务数据显示,2023—2024年以及2025年上半年,蓝纳成实现其他收入及收益分别约为102.7万元、1127.9万元、81.3万元;年/期内亏损分别约为1.12亿元、1.19亿元、6516万元

    2025-10-10 12:03:15
    1501
  • 科技与周期共舞 A股震荡上行趋势未改

    10月9日,A股市场放量走强,在10月首个交易日迎来开门红行情,三大指数全线上涨,上证指数站上3900点。资金面上,9月A股市场融资余额增加超1300亿元,10月9日沪深两市超2300

    2025-10-10 12:03:15
    711
  • 知名基金经理频出手 公募参与定增热情高

    财通基金发表观点称,上半年定增市场供给稳中有升,资金参与热情增加,公募对定增市场的关注度提升,这是市场对于定增类资产后续表现较为积极预期的一种信号。由于定增市

    2025-10-10 12:03:15
    1153
  • 沪指3900点之后

    从节后首周基金发行情况看,除10月9日外,10月10日—16日,还将有40只基金相继启动发行。其中,被动指数型基金及指数增强基金仍占主角,发行数量达19只。包括偏股混合型基

    2025-10-10 12:03:15
    512
  • 9月末银行理财规模降至30.82万亿元

    明明表示,预计10月份、11月份银行理财规模将延续增长趋势,12月份虽会因季节性因素出现阶段性回撤,但规模大概率高于9月末水平;从全年来看,银行理财规模预计将增长3万亿

    2025-10-10 12:03:15
    826
  • 多平台抢跑“双11”

    对于今年多个平台“双11”直接衔接国庆中秋假期,朱克力表示,周期拉长是平台、商家、消费者三方博弈的结果。对平台而言,延长周期能分散流量峰值,避免系统崩溃,同时通过

    2025-10-10 12:03:15
    1993
  • 电子、机械设备等板块成私募机构9月份调研重点

    此外,聚和材料还是当月涨幅前十的私募机构调研股中最受青睐的个股,共吸引到57家私募机构扎堆调研,其中不乏多家百亿元级私募机构。 从行业维度来看,电子、机械设备、

    2025-10-10 12:03:15
    1771
  • 三季度末ETF总规模创历史新高

    “ETF具有费率低、风险分散等特性,这降低了投资者的参与难度,普通投资者可通过行业ETF等捕捉行业轮动机会。另外,相较于主动管理型基金,股票ETF长期持有成本优势显著;

    2025-10-10 12:03:15
    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