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成果:稳步推进取实效

  作者:曾刚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

  “十四五”规划期间,中国金融业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其中,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工作成效尤为突出。作为金融体系的“毛细血管”,中小金融机构直接关系实体经济资金流通是否顺畅。长期以来,这些机构面临历史包袱重、公司治理不完善、风险抵御能力弱等问题。五年来,在党**领导下,金融监管部门采取坚决措施、精准施策,交出了一份扎实的改革化险答卷。

  一、风险底数全面摸清,处置成效显著

  “十四五”开局时,中小金融机构高风险机构数量较多,资产质量承压,部分机构面临流动性困难。面对这一挑战,监管部门首先摸清风险底数,为精准施策奠定基础。

  经过五年持续努力,改革化险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据金融监管总局数据,“十四五”时期处置不良资产较“十三五”时期增加超过40%,行业抵御风险的资本和拨备总规模超过50万亿元。高风险中小银行机构数量已较峰值大幅下降,部分省份实现了高风险中小机构“动态清零”。

  这些数字反映出监管理念的转变和监管能力的提升。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出击,从单兵作战到协同配合,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工作呈现出系统性、协调性、前瞻性特征。

  二、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发力

  在改革化险实践中,“一省一策”“一行一策”成为重要工作方法。这一做法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治理智慧,既避免了“一刀切”,又确保了改革的精准有效。

  以农信社改革为例,各地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出统一法人、联合银行等多种模式。有的地区组建省级农商联合银行,统一管理辖内农信机构;有的地区采取市级统一法人形式,实现区域内资源整合。这种因地制宜的改革模式,既考虑了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也尊重了历史形成的治理结构特点。

  在具体风险处置中,监管部门坚持“一行一策”原则,针对不同机构的风险特征和经营状况,制定差异化处置方案:一是对风险相对较轻、具备自救能力的机构,主要通过加强内控管理、补充资本金、优化股权结构等方式化解风险;二是对风险较重但仍有挽救价值的机构,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实施兼并重组等方式实现重生;三是对已经资不抵债的机构,坚决实施市场化退出,避免风险进一步扩散。

  三、多元化处置方式并举,市场化手段成为主流

  在处置高风险机构过程中,监管部门综合运用多种市场化手段,形成了兼并重组、增资扩股、引进战投、市场退出等多元化处置格局。

  兼并重组成为最主要的处置方式。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一批经营困难的中小金融机构获得新生。据统计,仅在村镇银行领域,就有超过100家机构参与了重组整合。这些重组不仅化解了相关机构的经营风险,还通过规模效应和管理水平提升,增强了整体竞争力。

  市场退出同样是风险处置的重要方式。对于经营失败、无法持续的机构,监管部门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有序推进其退出市场。2024年以来,河北、甘肃、陕西、四川等多个省份的数十家村镇银行获批解散或注销。

  在整个处置过程中,监管部门始终坚持保护存款人利益的原则,确保了社会稳定和金融安全。通过存款保险制度有效运行和各级政府协调配合,绝大多数风险机构处置都实现了平稳过渡,未引发系统性风险。

  四、监管体系不断完善,风险防控能力显著提升

  伴随改革化险工作深入推进,监管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从制度建设到执行机制,从监管工具到处置手段,一个更加科学有效的中小金融机构监管框架逐步形成。

  风险识别方面,监管部门建立健全了早期预警机制,通过大数据分析、现场检查、非现场监管等手段,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风险。这种“早发现、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的工作机制,有效防止了小风险演变为大危机。

  风险处置方面,监管部门完善了分级分类处置程序,明确了不同风险等级机构的处置标准和流程。同时,通过加强央地协同,有效促进了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配合,形成了处置合力。

  风险防控方面,监管部门强化了对中小金融机构的日常监管,加大了违规行为处罚力度,提高了违法违规成本。通过完善公司治理、加强内控管理、优化业务结构等措施,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管控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五、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增强

  改革化险的最终目的是让中小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五年来,随着风险有效化解和经营能力不断提升,中小金融机构在支持小微企业、服务“三农”、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等方面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

  资产质量方面,中小金融机构呈现持续改善的良好态势。以城市商业银行为例,2024年一季度末不良贷款率为1.78%,较上年同期下降0.12个百分点。虽然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仍高于行业平均,但整体风险可控,且呈现稳中向好的发展趋势。

  业务结构方面,中小金融机构更加聚焦主责主业,突出服务城乡居民、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地方经济、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通过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模式创新,这些机构为中小微企业和“三农”提供了更加精准、高效的金融服务。

  经营效益方面,随着风险化解和管理改善,中小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稳步回升。一批改革成功的机构重新焕发生机活力,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六、改革经验初步形成,制度建设日趋完善

  五年的改革化险实践,为我国金融业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些经验不仅为下一步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国际金融业风险防控贡献了中国智慧。

  改革理念方面,坚持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的处置原则得到充分验证。通过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既提高了处置效率,又降低了道德风险。

  改革路径方面,“一省一策”“一行一策”的统筹协调模式展现了显著优势。这种做法既体现了**统一部署,又充分发挥了地方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了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的有机结合。

  改革方法方面,分类施策、精准发力的做法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过深入分析每家机构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处置方案,避免了“一刀切”式的改革。

  保障机制方面,多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格局发挥了重要作用。金融监管部门、地方政府、司法机关等各方形成合力,为改革化险提供了有力保障。

  七、总结与展望

  总体来看,“十四五”时期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得到有效化解,经营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改善。这不仅为金融体系稳定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面向未来,政策层面还需“一体推进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和转型发展”,在风险化解的基础上,转变和提升中小金融机构的治理和经营能力,在推动中小金融机构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为服务实体经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张紫祎
标签: /
上一篇2025-10-10

相关推荐

  • 十四五期间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成果:稳步推进取实效

    作为金融体系的“毛细血管”,中小金融机构直接关系实体经济资金流通是否顺畅。长期以来,这些机构面临历史包袱重、公司治理不完善、风险抵御能力弱等问题。五年来,在

    2025-10-10 10:07:08
    1090
  • 文旅消费如何告别“假日依赖”?

    数据更为直观: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国庆中秋假日8天,全国国内出游8.88亿人次,较2024年国庆节假日7天增加1.23亿人次;国内出游总花费8090.06亿元,较2024年国庆节

    2025-10-10 10:07:08
    237
  • 多股两融折算率“归零”?券商:静态市盈率异常的常规操作

    具体来看,曼恩斯特(301325)、永鼎股份(600105)、哈空调(600202)、宏辉果蔬(603336)、天马科技(603668)、瑞晟智能(688215)、佰维存储(688525)的折算率,均由65%调整为0%。

    2025-10-10 10:07:08
    200
  • 新质生产力如何撬动区域协调发展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数字化、绿色化为特点的新质生产力正加速孕育。需深刻理解培育新质生产力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统一性,以新质生产力为支点

    2025-10-10 10:07:08
    184
  • 消费市场人气旺亮点多

    湖北省襄阳市华侨城奇幻度假区推出花车巡游、奇梦城堡光影秀、烟花无人机秀等表演,为游客带来丰富的娱乐体验。同程旅行8日发布的《2025国庆中秋假期旅行消费报告

    2025-10-10 10:07:08
    1456
  • 国银金租获批在境外发行不超过10亿美元二级资本债券

    同时,深圳金融监管局要求国银金租发行和管理二级资本债券,应严格遵守《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和《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金融租赁公司发行二级资本债券有关事项的通

    2025-10-10 10:07:08
    519
  • 10月10日央行开展409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

    据央行网站消息,2025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以固定利率、数量招标方式开展了409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具体情况如下:  截图自央行网站

    2025-10-10 10:07:08
    1265
  • 8月债券市场发债超过7.4万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9月30日发布数据显示,8月份,债券市场共发行各类债券74281.4亿元。其中,国债发行13277.6亿元,地方政府债券发行9776.4亿元,金融债券发行11550.3亿元,公司信

    2025-10-10 10:07:08
    1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