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2025年10月06日 第 03 版
一碗羊肉臊子面、一段三峡记忆、一片江南风光——中国的美好,不只让人驻足,更让人扎根。许多外国朋友用热爱书写属于自己的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真实、鲜活、温暖的中国。
“把中国的精彩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现场,当8万羽和平鸽振翅飞向蓝天,出生于伊拉克的迪拜中阿卫视记者方浩明激动落泪:“我特别希望中东也能实现和平,特别希望中东人也能过上和中国人一样的生活。”
14年前,这名伊拉克小伙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2011年,11岁的他跟随来华任教的父母到宁夏。初到银川,街头小馆里一口筋道爽滑、鲜辣扑鼻的羊肉臊子面立刻打破了距离感。“我一下就爱上了!”方浩明说。打开他的社交媒体账号,简介里的第一行文字便是:“传播中国故事对我来说是一种责任”。在2024年外国驻华记者新年招待会上,方浩明因表演“科目三”而走红。他表示,作为外媒记者,他希望通过采访观察触摸到中国开放进程的深层脉动。
“宁夏是阿拉伯国家民众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我希望有更多的外国朋友来中国、来宁夏,亲自体验,更好地了解中国。”方浩明说。去年,他策划了专题节目《一“杞”看宁夏》,带着阿拉伯客人走进宁夏中宁县的枸杞田:“看!这些神奇的小红果能泡茶、能做面膜,还能酿红酒——好吃又养生!而这背后,是2000多年的黄河灌溉史。”
方浩明的手机里,存着一份“走遍中国”的愿望清单:去湖北武当山打太极,领悟“以柔克刚”的哲学;到重庆洪崖洞,拍摄赛博朋克与传统吊脚楼的碰撞;学唱高亢激昂的陕西秦腔,感受八百里秦川的苍茫厚重……方浩明说,“真正的文化传播,要像底格里斯河与黄河一样,流淌在人们的心里。我希望通过镜头,把中国的精彩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向更多国家分享中国的优秀文化。”
“真实的中国,远比书本上写的要精彩”
社交媒体平台上,活跃着一名定居湖北宜昌的95后韩国女生:或在三峡大坝前介绍世界水电名城的生动故事,或走进街边小吃店带网友感受浓浓的城市烟火气……她是陈荣恩,以镜头为媒,记录生活、传播文化,向世界展示着充满活力、温情满满的中国。
陈荣恩与中国的缘分始于2017年。当时,她作为韩国东国大学的交换生首次来到中国。“那时我就发现,真实的中国,远比书本上写的要精彩。”陈荣恩说,毕业后,她来到宜昌一家旅游公司,担任翻译和旅游规划师,“刚到宜昌,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
工作之余,陈荣恩和朋友们一起将所见所闻拍摄成短视频:走进宜昌远安“长寿村”采访百岁老人,穿着民族服饰体验土家族生活,跟着制茶师傅学习茶叶采摘和制作……“我想让更多韩国人了解宜昌,也希望让中国人知道,外国人眼中的宜昌是什么样子。”陈荣恩说。她还受邀参加了不少文化交流和网络直播活动:在武汉东湖樱花园,穿上汉服漫步花海,品尝樱花冰淇淋;在湖北省博物馆,为越王勾践剑的工艺惊叹,聆听编钟的恢宏乐声……她制作的短视频吸引了包括韩国庆州市市长、庆州大学教授在内的中韩各界人士的关注。
现在,陈荣恩受聘担任“知音湖北文旅推介官”、宜昌城市旅游形象大使、宜昌城市品牌推广大使等。她还在这里收获了爱情,成为“宜昌媳妇”。“促进韩中友谊是我的使命。”她说,“每当看到有粉丝留言‘因为你的视频爱上中国’,我就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跨越5000公里的文化织梦人”
湖水倒映着婆娑树影,一名5岁的男孩追逐着天鹅嬉闹。在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银杏天鹅湖畔,这幅画面定格在巴基斯坦商人奥萨玛的手机镜头中。
2011年,奥萨玛来到中国留学,被中国的繁华与活力深深吸引。5年后,他选择定居嘉兴。对奥萨玛而言,真正融入嘉兴,在于成为这座城市的一部分。他穿行于月河、新塍等嘉兴古镇街巷,兴趣让他成为当地文化的传播者。他担任嘉兴市对外文化交流大使,向世界展示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我愿做跨越5000公里的文化织梦人。”奥萨玛说。
奥萨玛热衷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在中国的点滴故事。镜头里,他在桐乡崇福古镇偶遇老年舞蹈队,跳起巴基斯坦传统舞步,手臂高举、肩膀耸动,转圈舞动间逗得满堂欢笑;在茧画馆,他小心翼翼地捏着蚕茧尝试在其上作画;在古镇品尝传统糕点,“看,我们买了好多好吃的蛋糕!”“这里的人愿意慢下来,告诉你什么是‘生活’。”在奥萨玛看来,嘉兴的烟火气与人情味是最动人的文化符号。
傍晚的银杏天鹅湖泛起金色涟漪,奥萨玛牵着儿子的手朝家走去。晚风拂过,儿子突然仰头问:“爸爸,我长大后也能像你一样,把两个国家连在一起吗?”他蹲下身,替儿子擦去额角的汗珠,轻声答道:“当然。你已经做到了。”
申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