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企业资产总额从不到70万亿元增长到超过90万亿元,利润总额从1.9万亿元增长到2.6万亿元,年均增速分别达到7.3%和8.3%;
嫦娥六号、“奋斗者”号、“深地一号”等一批“大国重器”捷报频传,C919大型客机、国产大型邮轮持续擦亮“中国制造”名片……**企业科技创新的沃土结出了累累硕果;
深化改革展现新气象,接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和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现代新国企加速成长,管理运营机制持续健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完善,国资监管更加有力……
记者近日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获悉,“十四五”期间,国资央企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赋予的使命责任,迎难而上、砥砺奋进,推动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取得重要成就。
经营质效稳中向好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表示,“这5年,是国资央企功能提档、价值跃升、战略支撑作用更好发挥的五年,是发展提质、改革增效、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塑造的五年,是党建引领、监管护航、企业面貌为之一新的五年。”
“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经营质效保持稳中向好。在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困难挑战增多的情况下,国有资产的质量更优了、‘家底’更厚了。”张玉卓说。
作为国民经济的“压舱石”,“十四五”期间国资央企进一步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袁野提炼了3个关键词:“稳”“进”“好”。
“稳”的基础不断夯实。保值增值稳,**企业的资产总额从“十三五”末的68.8万亿元,增长到2024年底的91万亿元,国有资本权益从14.2万亿元,增长到18.3万亿元,年均增速分别达到了7.3%和6.5%;经营效益稳,“十四五”期间,**企业创造的增加值、利润总额,预计比“十三五”期间分别增长40%、50%,全员劳动生产率、净资产收益率和资产负债率这些指标持续改善,不少企业加强精细化管理、深化改革创新,价值创造能力明显增强。
“进”的态势持续巩固。有效投资进一步扩大。2021年至2024年,**企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9万亿元,年均增速达到6.3%;去年四季度以来,以市场化方式发行稳增长扩投资专项债,拟发行总规模达到5000亿元,有力促进了“两重”“两新”项目投资,带动效应比较明显。
“好”的作用有效发挥。在基础产品供应方面,**企业承担了约80%的原油、70%的天然气、60%的电力供应,在能源保供、粮食保障、物流运输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产业协同带动方面,近年来,**企业平均每年的采购量超过15万亿元,直接拉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约200万户,间接辐射上下游企业近700万户。
现代新国企加速成长
深化改革展现新气象,现代新国企加速成长。
张玉卓表示,“继上一次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以后,又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这是党**作出的又一个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部署。**企业紧紧围绕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来推进改革,目前总体进度符合预期,我们很有信心到今年年底前高质量完成主体任务。”
“十四五”期间,国务院国资委接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和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
布局结构不断优化,6组10家企业实施战略性重组,9家新的**企业组建成立,邮轮运营等领域的专业化整合扎实开展,有效提高了国有资本的配置和运行效率。
管理运营机制持续健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完善,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更加制度化规范化,董事会建设加快推进,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全面推行。
国资监管更加有力,“一企一策”考核全面实施,出台相关措施有效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智能化穿透式监管不断强化,国资监管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进一步增强。
今年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收官之年,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李镇表示,下一步,国资央企将对照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方案明确任务,一项一项攻坚,既抓进度更重质量,既抓总体也重视个体,确保改革任务高质量完成,交出一份经得起检验的答卷。同时,认真谋划好、落实好新的改革举措,不断丰富改革内涵、加大改革力度、确保改革实效。
持续强化科技创新
科技是产业的基础,产业是科技的载体,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开的。
“‘十四五’以来,国资央企把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持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产业链创新链高效衔接,着力打通从科技攻关到成果转化,再到产业化的卡点堵点,带头构建‘创新—产业—创新’的良性循环。”张玉卓表示。
**企业充分发挥市场和技术两个方面的优势,既当好“出题者”、又当好“答题人”,不断提高科技供给和产业需求的契合度、匹配度。**企业聚焦“从0到1”的技术突破,切实破解产业“卡脖子”问题。比如,通过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新材料、工业软件等领域攻克了一批急需紧缺技术,有效弥补了产业短板。
如何从“1到100”的实现成果转化,切实搭建从技术到产品的“桥梁”?科技成果敲不开“市场的大门”,导致大量成果被“束之高阁”,这是制约科技实力转化为发展潜力的关键痛点。针对这个问题,**企业加快建设中试验证平台,助力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提高成果转化效率。
比如,近日,国务院国资委发布《**企业中试验证平台对外开放服务手册(2025年版》,开放中试验证平台134个、服务项目291项,进一步促进资源共享。
针对如何从“100到N”的产业化,切实提供高价值应用场景,张玉卓介绍道,**企业主动向社会开放市场和应用场景,建立采购首台套、首版次、首批次的“绿色通道”,努力成为自主创新产品的“友好市场”。比如,深入实施科技成果应用拓展工程,连续三年印发科技成果推荐目录,推动785项成果在6000多家企业实现产业化落地,合同总额超过2000亿元。
张玉卓表示,下一步,国资央企将努力在更深层次融入国家技术转移体系,以更大力度承接各类创新主体成果,更好发挥链长企业和应用场景双牵引作用,在源头供给、技术转化、产业应用等全链条发力,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张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