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作为支持“三农”发展的重要力量,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年上半年,银行业积极创新金融产品,进一步加大普惠型涉农贷款投放力度,为乡村振兴注入金融动能。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末,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13.9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1万亿元。未来,金融机构如何更好地服务“三农”领域?记者采访了金融机构有关负责人和业内专家。
深耕县域乡村市场
今年以来,监管部门出台政策,引导金融资源向乡村振兴领域汇聚。4月份发布的《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关于扎实做好2025年“三农”金融工作的通知》明确,2025年,各银行机构要继续单列涉农信贷计划,努力实现同口径涉农贷款余额较年初持续增长,完成差异化普惠型涉农贷款增速目标,加大对粮食重点领域信贷投入。在监管引领下,金融机构持续深化实践,积极推动金融资源向乡村振兴领域倾斜。
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我国农业领域唯一的政策性银行,在助力“三农”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农发行广西分行全力保障夏粮收购资金及时足额供应,针对夏粮收购“短急频快”的特点,抢抓时间窗口,在6月底开秤前投放全区首批铺底资金4100万元,确保企业“开秤即有钱收粮”。截至目前,已累计投放收购贷款10.65亿元。
农业银行作为大型国有银行,今年支农助农金融服务力度进一步加大。半年报数据显示,农业银行农户专属产品“惠农e贷”余额1.79万亿元,与农业农村部联合创新的“富民贷”产品贷款余额1241亿元,为种粮农户打造的“粮农e贷”产品余额1401亿元。同时,农业银行大力拓展粮食全产业链信贷服务,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供相关领域贷款余额1.24万亿元。农业银行行长王志恒表示,将深耕县域乡村市场,不断巩固竞争优势,以更坚实举措、更优质服务做好乡村振兴金融服务。
农村中小银行按照“支农支小”的定位,积极扎根基层,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辖内平阳农商银行聚焦生猪产业需求,针对生猪企业缺乏标准化抵押物、生物活体抵押价值难评估等问题,创新推广“生物活体抵押贷”。该行信贷管理部副总经理周润芝介绍:“企业通过人民银行动产融资登记系统,以生猪进行抵押登记,可实现轻松融资,贷款利率比一般企业贷款降低150个基点。目前已发放‘生物活体抵押贷’71户、金额4732万元。”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谢玲红说,商业银行可以围绕“土特产”产业链,推出“订单 保险 期货”组合融资,同时针对家庭农场、民宿、农创客等主体,开发循环额度、随借随还、灵活还款的信用贷产品。通过单列涉农信贷计划、建立“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推动涉农贷款业务持续增长。
完善农村信用体系
农村地区数据孤岛现象突出,农户的基本信息、生产、财务、诚信、资产等数据没有实现有效归集,信用信息采集、评估体系尚未完全建立,金融机构难以利用丰富的数据开展信用评估。推动金融更好地服务“三农”需要重视堵点,持续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7月份,中国人民银行、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金融服务农村改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明确,深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升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水平。
“金融机构可借助数字技术搭建开放平台,获得更多维度信息,降低信息不对称,提高金融服务可得性和覆盖面。”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说,金融机构应建立资源共享数据库,对信用等级高、资信程度好的农户优先发放贷款。通过开展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活动,逐步扩大个人数据库在农村地区的覆盖范围,解决农村信贷信息不对称问题,确保融资担保体系的顺利运行。
近年来,各金融机构通过多种方式助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北京农商银行在2023年上线了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档评级系统,截至目前,监管农户建档评级已超万户。今年6月份,北京农商银行依托金融科技在建档评级系统的基础上全面升级上线信用户评定系统。通过信用户评定系统,农户可实现“1分钟自主申报”,客户经理通过移动终端即可实时响应,大幅提升审批效率。浙江农商银行系统辖内苍南农商银行积极搭建数字网格体系,绘制县域金融地图。“我们划分农村阵地责任田,建立427个基础村居网格,以‘户籍地、居住地、经营地’三地为原则,将全县102.4万户客户划分入格,实现一村一图、一户一档。支行发挥属地作用,对接乡镇、站所和村居,获取全量户籍清单、村居门牌清册、城乡医保参保数据等属地信息121万条。”该行业务管理部总经理周良景说。
“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建立并完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整合工商、税务、农业等部门数据,为银行提供更全面的客户画像,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银行等金融机构需要强化信用风险管理,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识别、计量和预警机制,精准评估农村客户信用状况。
科技提升服务效率
农业生产周期长、风险高,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遍缺乏合格抵押物。为打通融资堵点,各金融机构充分发挥金融科技的工具作用,促进数字金融发展,通过科技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效率。“金融科技和信息技术应用场景的扩大,从工具和手段上提升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金融机构用好金融科技等新工具和新手段,能够解决农户和农村经营主体信用评级不充分、抵押品缺乏等难题。”谢玲红说。
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手机银行、远程银行等业务得以广泛应用,有效降低了农村金融服务成本。有研究机构测算,我国手机银行业务成本是面对面处理业务所需成本的五分之一左右,是网点和代理点成本的三十五分之一。随着移动数字技术的发展,基于手机端金融服务可得性大大提升。娄飞鹏说:“需要夯实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通过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渠道,推动贷款申请、审批、发放全流程线上化,扩大金融服务覆盖半径,让农村居民足不出户即可享受便捷的金融服务。通过手机完成转账、缴费、养老金领取等操作,更好地发挥移动支付的便利性,减少农村居民对物理网点的依赖。”
农业银行积极应对技术变革加速演进,加快金融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王志恒介绍,农业银行以《中国农业银行“人工智能 ”创新实施纲要》为框架,加快“AI ”规模化应用,目前已经在智能客服、智能营销等多个场景落地人工智能应用。围绕为经营赋能、为基层减负,以项目化方式继续深化数据在精准营销、风险防控、管理创新等方面的应用。发布手机银行10.1版,优化“手机银行 移动营销”线上线下全链路业务流程,持续强化对客金融服务能力。
金融机构大力发展数字金融,提升产品和服务数字化水平,大大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效。邮储银行自贡市分行三农金融事业部产品经理刘娟说:“种植养殖行业长期受限于经营特性面临融资困境。一方面,多数农户缺乏符合银行要求的规范抵押物,传统贷款申请门槛较高;另一方面,农业生产周期长、资金回笼慢,常规贷款期限与用款需求难以匹配,制约着农户扩大生产、升级设备的步伐。我行调研农业经营主体实际需求,依托大数据风控技术,创新推出‘农牧贷’产品,将信用作为核心授信依据,无需客户提供抵质押物,同时灵活设置贷款期限,最长可达3年,契合种植养殖客户的资金使用周期,有效解决种植养殖客户普遍面临的无规范抵押物、用款周期长等融资痛点。”
董希淼表示,未来商业银行还可以针对农村市场特点开发数字信贷产品,实现涉农信贷流程线上化与业务自动化,以满足农村地区经营主体“短、小、频、急”服务需求。通过将新技术嵌入农产品生产、交易、加工、物流、仓储等环节,与农业供应链物流、商流、资金流深度融合,实现金融服务对农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精准滴灌。
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