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新十年 锚定全球治理与产业转型

  2014年,人民银行成立绿色金融工作小组。十年来,绿色金融在中国实现了规模和质量跃迁式增长,已成为推动经济绿色转型、促进可持续发展、提升金融治理能力的重要支柱。迈向新的十年,发展绿色金融的焦点亦悄然变化。

  在近日举办的“全球治理框架下的绿色金融创新与合作论坛”上,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政策标准的统一与国际协同、产业转型需求与金融供给,成为嘉宾热议的绿色金融发展核心方向。

  绿色金融标准持续完善

  “发展绿色金融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举措。全球极端天气频发凸显行动紧迫性,绿色金融已成经济绿色转型核心工具,全球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产品不断创新,国际合作需求凸显。”**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原副主任尹艳林表示。

  历经十年发展,我国绿色金融政策体系日趋完善,产品创新成果丰硕,市场规模居世界前列,且国际合作成果丰硕,为全球提供了中国方案。

  回顾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的建设成果,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张蓓介绍,一是发布《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统一除股票外的各类绿色金融产品界定标准,新增绿色消费和绿色贸易门类,首次实现“生产—流通—消费”全链条覆盖。二是加快转型金融标准的制定和使用,推动传统高碳和难以减排领域的低碳转型。钢铁等四大行业转型金融标准在部分有条件、有意愿的地区试用,注重转型金融产品开发与数字赋能,已发放转型贷款超600亿元,同时滚动研制第二批7个行业转型金融标准。三是启动《生物多样性金融目录》试用,该目录对标国际并立足国情,衔接现有绿色金融标准,建立“目录列示 原则引导 负面约束”的立体化体系,促进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合理平衡。

  中国证监会债券监管司二级巡视员倪改琴补充,资本市场多层次支持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低碳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与融资发展,引导要素资源更多配置到绿色低碳领域。二是丰富发展绿色金融产品,鼓励基金管理人开发涵盖环保、低碳、新能源等绿色主题的公募基金,支持投向绿色低碳领域的私募股权和创投基金注册。三是发挥期货市场作用,支持绿色低碳经济发展。

  “2022年,生态环境部公布了23个气候投融资试点名单,从政策体系建设到制度体系建设,从标准体系建设到人才队伍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气候投融资创新之路。据不完全统计,试点地方累计出台200多项配套政策,建立气候投融资项目库并储备项目5400多个,通过搭建‘政银企’平台,积极培育气候友好型企业和气候友好型项目,切实发挥了金融助力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力量。”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党委委员、纪委书记丁辉说道。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水平与国际相比,在界定标准、激励机制、产品规模和国际合作等领域相对领先;但在可持续披露准则落地、碳市场的流动性和金融属性、ESG资管和气候风险分析管理等方面仍有不足。尤其在转型金融方面,虽已起步,还面临标准覆盖面小、企业编制转型计划的能力缺乏等瓶颈。

  因此,完善政策体系也将成为绿色金融下一个十年的持续性发展目标。**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国务院参事刘桓强调,绿色发展在“五位一体”新发展理念中具有对其他理念的效果判定作用,当前我国已出台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金融政策及财政投入、税收优惠等财税政策,需关注政策效果可测性与潜在负面效果,建议分阶段实施侧重不同的政策,从加大财政支持、创新投入机制等方面优化财税政策以助力绿色发展。

  更具包容性的金融支持体系

  在“双碳”目标推进过程中,能源、基建等重点行业的转型需求日益迫切,而金融供给如何精准匹配成为业内热议焦点。

  以能源央企为例,绿色转型持续进行中,但面临三重挑战:一是系统性挑战,新能源靠天气“吃饭”,需要传统能源兜底,火电频繁起停又面临设备损耗问题;二是技术性挑战,储能技术路线多样,物理、化学、氢能、甲醇等路线选择需进一步探索,发电与用电平衡技术待突破;三是经济性挑战,部分新能源项目成本高、收益不确定,若无法达到合理收益率,将违背市场经济规律,难以持续。

  “低成本、高效率、个性化”的融资服务,是企业对于金融机构的核心诉求。在多名资深从业人士看来,新能源项目开发周期短,很多项目两年内就能完成,需要快速响应的融资支持;同时,不同国家项目的信用结构、商业模式差异大,需要量身定制的融资产品。更重要的是,希望金融机构关注项目本身的可行性,而非单纯依赖股东担保,推出更多无追索权的项目融资,通过合理的信用结构和风险分担,提升项目经济可行性。

  为解决这些难题,业内需要的不仅是直接的政策辅助,而是一套更具穿透力、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金融支持体系。

  正如财政部国际财经中心副主任林山指出,应从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两方面发力。从政府层面,可继续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积极打造有利于绿色投融资的营商环境,加快完善国内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及绿色金融发展框架。从社会层面,企业和金融机构可以发挥资本充足、金融创新能力强的优势,大力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资金和可行性强的融资方案。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崔卫杰则提出,在绿色经贸规则的要求下,上海自贸试验区围绕这些要求开展了五项试点,包括支持绿色低碳国际合作(如高低硫燃料油混兑、氢能攻关、打击非法捕捞、出台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推进绿色产品认证以应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鼓励环境产品服务进出口及发展绿色金融,且相关成果已在不同范围复制推广,地方也有行业集成改革实践。国际上绿色贸易协定亦有新进展,他建议谋划“绿色经贸合作示范区”等新平台,开展绿色领域全链条改革试点。

  拥有国际视野同样关键。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白雅婷看来,通过推动发展中国家间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政策创新、技术专长及融资方案的共享,可有效加速经验交流和实践的规模化应用。中国在绿色金融领域积累的丰富经验,以及作为气候资金提供者日益提升的角色,使其有能力为气候变化的全球协作提供有力支撑。随着中国制定新一代国家气候计划—国家自主贡献(NDC以及“十五五”规划,其减排雄心与果断行动,不仅能助力减缓全球碳排放增长趋势,更将在国内催生创新产业发展、就业机会拓展及经济韧性提升等新机遇。

标签: /
上一篇2025-09-22

相关推荐

  • 绿色金融新十年 锚定全球治理与产业转型

    十年来,绿色金融在中国实现了规模和质量跃迁式增长,已成为推动经济绿色转型、促进可持续发展、提升金融治理能力的重要支柱。迈向新的十年,发展绿色金融的焦点亦悄然

    2025-09-22 10:04:47
    1043
  • “业绩驱动基金发行”正循环逐渐开启

    与此同时,债券型基金占新发基金的比重从过去两年的70%以上回落到44%。 仅以9月8日至9月14日的公募基金新发情况为例,公募排排网统计数据显示,其间共有39只公募产品开

    2025-09-22 10:04:47
    480
  • 不再唯低价 药品集采首提反内卷

    本次集采方案制定和修改过程中,充分遵循了“稳临床、保质量、防围标、反内卷”的原则。据悉,这也是首次将“反内卷”纳入集采核心原则。具体体现在,本次集采优化了价

    2025-09-22 10:04:47
    1481
  • 增量资金持续涌入 多只ESG主题基金回报率可圈可点

    最高收益率超65% 今年以来,不少ESG主题基金交出了亮眼成绩单。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19日,全市场107只ESG主题基金(万得纯ESG主题基金类别)中,有93只基金的收益率为正,

    2025-09-22 10:04:47
    1602
  • 我国建成全球最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会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十四五”时期,绿色低碳发展迈出新步伐。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稳定运行。 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黄润秋表示,我国

    2025-09-22 10:04:47
    720
  • 国家数据局:加快行业高质量数据集建设

    刘烈宏表示,要加大数据领域的投入,制造业企业要像重视技术研发、设备更新一样重视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数据采、存、算、管、用全过程增加投入力度,加快行业高质量数

    2025-09-22 10:04:47
    656
  • 量化私募超额收益“熄火”:进化归来还是重蹈覆辙?

    “市场风格切换和资金‘抱团’,让量化策略超额收益有所回撤。”融智投资FOF基金经理李春瑜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 李春瑜分析称,8月A股市场呈现显著的内部分化格局

    2025-09-22 10:04:47
    865
  • 年内40余只基金净值翻倍 扎堆科技医药领域

    另一只表现突出的“翻倍基”,则是聚焦医药领域的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该基金是一只QDII产品,成立于2010年6月,基金经理为张韡。从重仓领域来看,该基金以布局港股市场

    2025-09-22 10:04:47
    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