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支付圈近两日一则消息引发关注,两家支付公司竟“打起来了”。近日,国内跨境支付公司杭州乒乓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PingPong”以“商业诋毁纠纷”为由,将上海夺境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夺境”、上海夺汇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夺汇”诉至杭州市滨江区人民法院。
一场官司引发市场对两方公司的热议,从业务来看,二者存在不少重合度。专家分析,此次行业头部企业对簿公堂,不仅关乎涉事双方的商业信誉与市场份额,更折射出跨境支付行业竞争进入深水区后,服务同质化、合规成本高企等痛点。业内认为,跨境支付竞争边界亟待规范。
对簿公堂
杭州市滨江区人民法院近日一则开庭公告显示,PingPong以“商业诋毁纠纷”为由,将夺境、夺汇两家公司诉至法院,案件定于9月19日正式开庭审理。
梳理双方业务及布局来看,二者均属跨境支付玩家。其中,PingPong是国内跨境支付领域的头部企业,成立于2015年。
PingPong CEO陈宇曾说,跨境出口问题具有高度复杂性,涉及到卡组织、收单行、支付机构、银行、外汇管制等各种各样的政策,支撑其全球布局的核心,是PingPong有一整套的反洗钱、合规体系;另在国内,PingPong同样有着本地化的优势。
而夺汇、夺境两家公司,则分别成立于2017年和2020年,二者为关联企业,法定代表人均为邓国标。值得一提的是,邓国标是跨境支付平台XTransfer的创始人兼CEO,夺汇也正是XTransfer公司的运营主体。官网显示,XTransfer公司总部设立在上海,并在中国香港地区、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荷兰获得当地支付牌照。
针对两家支付公司的诉讼风波,北京商报记者向PingPong、XTransfer求证采访,对此相关人士称暂不便回应,具体情况需待判决结果后再定。
那么,支付公司所涉的“商业诋毁纠纷”,究竟是哪些原因?又涉及到哪些业务?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李亚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二者在市场竞争中存在一定联系,选择对簿公堂,主要是因一方的行为不正当地妨碍了另一方的正当经营活动并损害其合法权益。从其业务特征来看,商业诋毁主要是存在制造、散布贬损竞争对手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虚假事实、虚假投诉,如资金安全、冻结风险等。
“商业诋毁可能涉及编造对方牌照资质瑕疵、夸大风控漏洞,如宣传对方存在资金冻结风险、误导客户认为对手服务稳定性不足等,本质是通过打击客户看中的安全性和合规性等,来争夺中小外贸企业客户。”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解释道。
矛盾激化
支付公司因商业诋毁纠纷对簿公堂,在业内看来,原因还是在于行业竞争白热化。
如今,跨境支付行业竞争进入深水区,一方面,在牌照获取上,机构间竞争愈发激烈且艰难。各国对跨境支付监管严格,牌照成为合规运营的“硬通货”。为取得竞争优势,众多支付企业纷纷投身牌照“争夺战”。
另一方面,机构间的业务同质化现象突出。例如,部分跨境支付企业在产品功能、支付方式等方面大同小异,难以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多方激战之下,行业内的竞争边界也愈发模糊。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相较XTransfer,从业务特点来看,PingPong的服务能力更加全面,B2B、B2C、服务贸易等多元场景均有涉猎,跨境支付牌照资源丰富,在跨境电商收款领域具有先发优势,但近年也加大了B2B市场的攻城略地;而XTransfer成立时间稍晚于PingPong,定位为专注于B2B外贸,聚焦中小微企业,以其垂直服务及风控能力吸引了不少企业客户。但可以看出,二者业务存有不少重合度,且增量拓客动作均已瞄准亚非拉等新兴市场,在商业竞争中将出现短兵相接的情形。
竞争边界
此次事件之外,业内也指出,在跨境支付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头部企业与同行的诉讼交锋,不仅关乎涉事企业的商业信誉与市场份额,也折射出行业在高速发展中亟待规范的竞争边界。
从行业来看,在政策支持鼓励与全球经济日益深化的大背景之下,支付“出海”已成为支付公司谋求多元业务增长极的新路径。一方面,跨境支付费率远高于国内,带来巨大盈利潜力;另一方面,国内增长瓶颈的倒逼,以及东南亚、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数字化支付需求兴起的吸引,“出海”的热度始终未减。
尽管赛道很热,但痛点仍存,主要集中在合规成本高企,例如全球牌照申请需逐个突破、同质化费率战挤压利润、跨境风控面临数据孤岛与地缘风险等。“头部企业开始以法律手段界定竞争边界。”王蓬博称,建议企业强化差异化布局,如深耕牌照壁垒,聚焦垂直场景技术输出,推动竞争从信誉抹黑转向价值创造。
多方激战下,需厘清竞争边界。苏筱芮认为,相关支付机构一是要加强对自身员工/合作方的内部管理力度,避免放任乃至纵容员工而致使内部管理失控;二是要以打造产品能力、业务能力为商业主线,堂堂正正战胜商业对手,避免通过“拉踩”“恶意抨击”等不良方式损害行业公平竞争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