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牌两个月,天茂集团、*ST紫天始终未能披露定期报告,均触发退市风险警示。
7月6日晚,天茂集团、*ST紫天公告称,因公司仍无法披露2024年年报和2025年一季报,公司股票将被深交所实施或叠加退市风险警示。
根据深交所股票上市规则相关规定,公司股票交易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之日起的两个月内,仍未披露过半数董事保证真实、准确、完整的相关年度报告,将被深交所终止其股票上市交易。
这意味着天茂集团仅剩两个月的缓冲期。此前已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ST紫天,则面临更为紧迫的倒计时。若公司未能在规定时限(7月19日前完成整改并披露年报,其股票将被终止上市。此外,*ST紫天还因财务造假面临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
年报及一季报“难产” 天茂集团“披星戴帽”
7月6日晚,天茂集团发布公告,确认公司在股票停牌两个月内仍无法披露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公司股票交易将被深交所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根据安排,公司股票将于7月7日继续停牌一天,7月8日开市起复牌,股票简称由“天茂集团”变更为“*ST天茂”。复牌后,公司股票将转入风险警示板交易,每日涨跌幅限制收窄至5%。
回溯来看,天茂集团原定于4月29日披露2024年年报和2025年一季报。然而,5月5日晚,天茂集团公告称,因公司定期报告涉及的部分信息需要进一步核实、补充完善,公司未能完成2024年年报的编制工作,公司无法在法定期限内(4月30日披露上述定期报告。公司股票于5月6日开市起停牌。
停牌当日,天茂集团便收到中国证监会的《立案告知书》。因其因涉嫌未按期披露定期报告,证监会决定对公司立案。此后,天茂集团多次披露风险提示公告称,公司会尽最大努力加强与各方的沟通,组织有关人员抓紧完成定期报告的编制工作。
据悉,天茂集团主要通过控股子公司国华人寿和华瑞保险从事保险业务,主要经营为人寿保险、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各类人身保险业务和保险销售、基金销售业务;公司实控人为“超级牛散”刘益谦。
天茂集团在相关风险提示公告中表示,目前公司及国华人寿和华瑞保险均经营正常。但近年来,公司经营情况不容乐观。2024年业绩预告显示,天茂集团净利润预亏5亿元至7.5亿元。
与此同时,机构投资者对天茂集团的信心明显下滑。7月1日,汇添富基金发布关于旗下部分基金估值调整情况的公告,经与基金托管人协商一致,决定自6月30日起,对旗下证券投资基金所持有的“天茂集团”按照0.27元/股进行估值。根据天茂集团停牌前价格2.64元/股计算,此次估值下调幅度约为90%。
天茂集团提醒,若公司在股票交易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之日起的两个月内仍未披露过半数董事保证真实、准确、完整的2024年年度报告,深交所将决定终止公司股票上市交易。
财务造假坐实 *ST紫天进入退市倒计时
*ST紫天的情况更为糟糕。公司被公安机关因隐匿会计凭证罪刑事立案,福建证监局对其采取责令改正措施,并下发《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如今公司再因年报“难产”被叠加退市风险警示。
7月6日晚,*ST紫天公告称,公司未在法定期限内披露2024年年度报告,且在股票停牌两个月内仍未披露,根据相关规定,公司股票复牌后将被叠加退市风险警示。公司股票自7月7日开市起复牌,叠加退市风险警示后公司股票日涨跌幅限制仍为20%。
回溯来看,4月15日,紫天科技预警“无法在法定期限内披露年报”,原因直指审计机构缺位——因公司未与原聘的北京亚泰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下称“亚泰国际”签订2024年度审计业务约定书且拖欠2023年审计费,亚泰国际不再合作。4月23日,公司正式公告预计无法按期披露2024年年报和2025年一季报;4月30日,确认未聘请年审会计师,导致定期报告“难产”。
与此同时,2月14日,紫天科技收到福建证监局出具的《关于对福建紫天传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采取责令改正措施的决定》。因公司财务会计报告存在虚假记载,福建证监局责令公司自收到决定书之日起30日内对相关年度报告进行更正并经会计师事务所全面审计。
紫天科技5月17日公告,截至目前,公司尚未聘请具备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也未向福建证监局提交整改报告。根据相关规定,5月20日起,公司股票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公司股票简称由“紫天科技”变更为“*ST紫天”。若公司股票交易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之日起的两个月内仍未完成整改的(7月19日前,公司股票将被终止上市。这意味着,留给*ST紫天的时间所剩无几,若公司无法完成整改,最快将于7月19日触发终止上市。
*ST紫天还面临重大违法强制退市风险。公司6月27日收到福建证监局下发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经查,*ST紫天2022年、2023年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同时,2022年、2023年虚假记载的营业收入金额合计达24.99亿元,且占该两年披露的年度营业收入合计金额的63.53%;公司可能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
此外,公安机关已于2024年9月对紫天科技隐匿会计凭证罪进行刑事立案。公司相关行为达到“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的追诉标准,后续公安机关可能继续对其进行刑事追责。据了解,目前已有投资者向地方法院提起民事赔偿诉讼。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pport1012@126.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