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公司业务发展中如何进行融资渠道创新
文/陈妍,编辑/姚顺意

我国资本市场在金融开放的大环境下日渐成熟,作为重要参与者,证券公司的数量和业务规模发展迅猛。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统计,2018年,131家证券公司营业收入合计2662.87亿元。证券业竞争随之白热化,证券公司只有不断调整业务结构、拓展业务版图和突出专业能力,才能赢得竞争优势。在传统经纪等中介型业务获取佣金的基础上,转向融资融券等资本中介型业务赚取利差,利用自有资本开展自营投资业务获取收益,以及设立专业子公司为客户提供资产管理服务等,这些资金高耗型业务使得证券公司的可支配资金规模成为决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因此为了扩大和保持市场地位,寻求合规有效的融资成为证券公司飞跃性发展的重要环节。
证券公司融资与业务发展关系实证
某上市证券公司成立于1993年,注册资本35.89亿元,2017年A股上市。成立至今,其业务重点及收益结构不断变化,从以传统经纪业务为主逐步发展到以融资融券、自营投资与股权投资为主,投行、咨询、资管业务比重逐渐上升的多元化业务结构,由此融资需求日益增加。目前,该证券公司主要依靠债券回购、发行收益凭证、同业资金拆借、发行公司债券、次级债以及股权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
1.配合业务发展总量动态缩放融资总量
近5年来,该公司总资产规模从242亿元扩大到577亿元,收入规模从22.6亿元增加至40.1亿元,业务规模的增加离不开融资的支撑。2014年至2015年,我国证券市场出现牛市行情,上证综指最高5178点,为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该公司进行了大规模融资。2014年进行增资扩股,股本从18亿元增加到31亿元,资本实力几近翻倍,同年首次发行次级债;2015年大量增加外部债权融资。在充沛的资金支持下,公司积极拓展业务,融资融券等信用业务进入快车道,两融业务增长也同步促进了证券经纪业务的增长。2015年,该证券公司的客户数量和日均交易量均大幅上涨,证券经纪业务和两融业务收入出现井喷式增长,营收迅猛增长。2016年,证券市场大幅下行,该公司当年营收随之下降,外部融资也同步缩减。2017年,该公司成功实现A股IPO,资本实力增强,并于震荡市场内维持业务平稳发展,降低外部债务融资规模以改善整体流动性风险。该公司近5年资产负债和营收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业务发展总量与融资规模关系(由公开年报数据整理,单位:万元)
2.配合业务发展阶段动态优化负债结构
为赢得竞争优势,该证券公司不断向多元化、创新化和专业化的综合性业务转变,经营能力逐渐成熟稳定,资产负债结构逐渐得以优化。通常中小型证券公司的权益资本会远低于大型证券公司,因此资产负债率相对偏高,负债规模有限,这也是中小型证券公司发展需要突破的核心问题。中小型证券公司随着业务规模增加,会积极寻求权益资本增加,资产负债率也逐步优化至合理水平。在2013年至2015年间,其资产负债率相较行业前列的综合型券商和行业平均水平偏高。为降低财务风险,该公司近5年来资产负债率呈现下降趋势。2014年和2017年该公司两次增加股本,2014年还增加次级债(可并入资本),资产负债率大幅下降。在权益资本支持下,该公司未来可以搭配更合理的外部负债水平,既可以促进业务发展,又能将财务风险控制在较低水平(表1)。
▲表1 各年资产负债率对比(数据取自WIND,单位:%)
3.配合业务发展风险动态调整融资种类
该公司融资总量与营业收入变化基本一致,更重要的是融资种类由零长期负债逐渐向合理的长短期负债组合发展。2013年,该公司业务规模较小,营运资金的主要来源为股东投入和短期负债资金,对外负债总体处于较低水平,手段相对单一。2014年,通过发行次级债,补充了稳定的中长期负债资金,短期融资则仍以债券回购为主。2015年,证券市场大幅上涨,该公司各项业务大规模发展,并设立了两家专业从事股权和金融产品投资的业务平台。为支持多元化业务发展所需的长期资金,增加了次级债和公司债发行规模,短期融资方式也更加多样化。2016年,行情下行导致金融风险凸显,为防范流动性风险,该公司减少短期负债来源,增加中长期负债,往稳健型财务结构方向调整。2017年,资金市场较为紧张,短期融资方式中债券回购市场大量萎缩,该公司通过发行收益凭证来补充短期流动资金需求(图2)。
▲图2 某证券公司近5年负债结构(由公开年报数据整理,单位:万元)
证券公司融资特点及现行融资渠道比较
相较于金融市场成熟的发达国家,我国证券公司的业务发展呈现出创新多元化和长期化趋势,因此券商融资特点发生显著变化:一是融资规模与营收规模、市场增长速度高度匹配;二是为增加负债规模,趋向不断提高权益资本;三是为形成稳定的资金来源,融资期限更偏向长期。我国证券公司现行可采取的融资渠道主要分为短期和长期融资。
1.短期融资渠道
短期融资通常是期限一年以内的融资方式,各类短期融资渠道在发行对象、可融规模上均有不同限制(表2)。
▲表2 各短期融资渠道对比一览表
2.长期融资渠道
长期融资通常是期限一年以上的融资方式,现行常用的长期融资包括发行公司债券、次级债、公开发行股票和并购等。公开发行股票是较好的长期资金来源,不仅可以规范公司治理、提高知名度,而且扩充了权益资本,进而可增加债权融资额度,但单次规模有限、程序复杂以及耗时较长,还可能导致控制权风险,目前国内131家证券公司中已有40余家在沪深A股上市。次级债由于可按一定比例计入附属净资本,因此颇受证券公司青睐,但碍于利率较普通负债高、筹措难度大等问题,使用范围并不广泛。公司债券得益于流通性强、融资对象广、标准化程度高、方式灵活和简便快捷等特点,成为长期债权资金的主要来源,公司债券根据审批机构、发行场所不同又区分为公司债、企业债及中期票据等,在资金使用用途、发行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其中公司债要求累计债券余额不超过净资本的40%。
证券公司融资渠道创新和管理建议
2019年7月,证监会发布《证券公司股权管理规定》,明确将证券公司分为综合类和专业类两类证券公司。证监会在时隔12年后重新启动内资证券公司的设立审批,以及加大金融业开放力度,放开外资控股证券公司比例限制,此举将促使证券行业充分竞争,从而打破同质化发展格局,对证券公司融资能力的考验进一步加大。与此同时,伴随我国资本和货币市场不断成熟,证券公司获取资金的机会也大大增加。构建适合个体证券公司发展阶段的融资模式,做好流动性风险管理,成为战略发展的必经路径。
1.分析政策导向,筹划创新融资渠道和金融工具
成熟的市场中,证券公司的资金来源一般10%为股本融资,20%为长期债权融资,而占比70%的资金来源为动态融资,即以业务需求为基础,通过短期资金融通,包括使用客户担保品和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等提供充裕资金。而相形之下,中国的短期融资却在融资用途、渠道和期限等方面严重受限,抑制了证券公司的资本中介业务发展。随着业务规模扩大,证券公司应积极筹划发行创新资产支持证券,通过合伙企业或信托计划等形式,以融出资金形成债权为底层资产,进而盘活存量债权,拓宽资金来源。寻求与证券公司的合作渠道,构建融资融券业务的资金来源。分析债券市场政策和趋势,在融资期限和资金用途上寻找最为匹配证券公司业务特点的债券种类,提高标准化债务融资工具规模。
2.预判市场环境,提前评估融资渠道、总量和结构。
由于证券公司的融资规模与营收能力和市场大环境高度相关,因此应加强证券市场行情和资金市场松紧的形势预判,提前做好融资结构调整准备,包括建立短期和中长期的融资渠道配合,充分发挥短期资金灵活、低成本的优势,也要利用好长期资金稳定、安全性高的特点,在降低资金成本的同时减少流动性风险。结合业务发展阶段,对比行业平均水平,动态优化公司资产负债结构和资金来源渠道。
3.建立规模优势,股债同行,增强净资本实力。
根据上交所发布的《科创板股票发行和承销业务指引》规定,证券公司作为保荐机构必须成立另类投资子公司跟投所保荐的股票,并且锁定时间不少于24个月。此类规定对证券公司净资本又提出了新要求。中小型证券公司只有不断寻求增资扩股和公开发行股票的可能性,或通过合并、并购等方式提升净资本,增强规模优势,才能避免在可见的新一轮行业整合大潮中被淘汰。
作者简介:陈妍,中级会计师,财务部总经理助理,主要从事财务审计方面工作。
为什么有些人想去银行工作呢
可以从几方面考虑,也是比较普遍的共识:
1,大家都知道,金融机构整体收入较高,俗称高收入人群。同样岗位不同行业可能福利待遇等银行或许会好一些。
2,银行的门槛在逐步提高,人员素质整体较好。没有特殊情况,银行人士录用有严格的门槛,往往更偏爱高学历高颜值的人才。
3,银行工作环境一般来说都比较好,上海外滩一条街、陆家嘴金融商圈,北京金融街等都是黄金地段。有银行聚集的地方似乎就是代表着繁华。
4,银行俗称铁饭碗,这个行业与国运民生息息相关。真正的银行存着好几百年,类银行的行业已存着上千年。很多行当起起伏伏,唯一银行屹立不倒。国民政府军阀混战期间,我们国家命运残喘时,银行还是一直延续到现在。这样的企业才能给人种确认感。
5,银行因为与钱打交道,和所谓有钱人打交道,你的人脉圈就会有不一样的提升,这可能也是大家趋之若鹜的点吧。
6,当然通过在银行工作,将学习到不同金融知识,且部分岗位与外部沟通比较紧密,知识延伸性较好。比如银行要和同业打交道,银证保(银行证券保险),要和政府监管部门打交道,要和各个年龄层或行业的打交道。这种工作视角和对自己工作能力的提升,我相信不是所有行当能触及的。慢慢的肚子里的货就更多了。
7,是长辈同僚嘴里面较体面的工作:小白领。
最后,我想说的是,银行现在并不是朝阳产业,也不再一定是香饽饽。我们经常自嘲是金融民工,人前的光鲜是大家日日夜夜奋斗出来的,每个行业的人都能靠自己的勤劳、智慧及情商去在自己的岗位上创出一番天地。
作为在银行工作二十多年的“老银行”,我想有些人想去银行工作,不外乎以下原因:
一 银行工作稳定。
二 银行收入较高 。
三 银行环境好。
四 银行职业生涯有前途。
可现实情况究竟是怎么样,本人从一九九二年开姑在银行基层机构上班,己近三十年,结合自身经历,谈点感受。
一银行工作稳定吗?二十年前可能这样,现在银行业逐渐开放,业内竞争格局己形成,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自助设备代替人工的趋势己势不可挡,网点撤并,大规模裁员己不可避免,所以这份工作并不稳定。
二银行收入高吗?你可能会从上市银行的年报中,看到银行的人均薪酬都在20万元到30万元之间,可你要看清楚了,是“人均”。高管的薪酬都在百万以上,作为员工的大多数人“被平均”了。
三银行工作环境好吗?银行都是高楼大厦,营业网点更是富丽堂皇。可只是硬环境。作为企业文化的软环境,银行管理己完全保险公司化,员工在业绩考核压力下,亚健康己是常态。
四银行工作职业生涯有前途?其实银行普升通道极窄。有许多人会有柜员的岗位上干一辈子。
所以目前来说,银行只能算一个还说得过去的工作。
这个问题的同类命题还有
为什么银行人想辞职?
哈哈
真的,这就像婚姻,同样是一座围城,外面的人好奇想进去,里面的人苦恼,想出来。
外面的人看到了金浩森的光鲜亮丽,里面人羡慕外面人的自由洒脱。
怎么说呢,银行正在走下坡路,尤记得当年建行行长说银行是弱势群体,大家当成了段子,可是银行这几年正在身体力行的将段子变成了现实。
如果你是一个女生,或者是一个技术派,我建议可以到银行,但是也不要想象的太美好,因为银行真的不像大家传说的和日常看到的那样美丽,有非常多的琐碎,非亲身体会不能明白,看到的工资多少多少,但是大家只能呵呵。
人各有志,不可强求,其实任何一个行业都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都有人愿意从事,有人不愿意从事,所以遵从自己的内心,祝君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