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和私募基金有什么区别
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从私募基金和信托的合作开始说起,为什么很多投资者会将私募基金和信托联系一起?那是因为私募基金最早就是通过信托的渠道开展业务,成为阳光私募,直到国家立法确认了私募基金的定为,才没有了阳光私募的说法。
私募基金在没有合法化之前,主要是通过与信托公司进行合作来取信投资者。因为信托公司可以与银行对资金的安全性进行监管,一定程度上的推动了私募基金的发展,并开始进入银行的白名单。市场通过探索开启了私募基金与信托公司合作的大门,证券投资类信托也成为了信托公司的一个重要业务。
私募基金也通过信托公司的渠道找到了一条相对合法化的发展路径,信托公司也就顺理成为私募基金产品的受托人和发行人。相对“地下私募”而言,媒体把证券投资类信托称为“阳光私募”,与公募基金呼应。
2003年7月12日,云国投信托(现云南信托)推出“中国龙资本市场信托计划”。云国投模式的核心是,产品发行人与投资顾问均为信托公司。这个模式是信托公司主动管理早期的践行者,而主动管理正是信托公司当下苦苦转型的方向。

中国龙已经于2018年7月清盘,清盘时的收益率高达962.55%,无论是牛市还是熊市,中国龙都交出了非常优秀的成绩单,使得赵凯声名鹊起,直到2012年11月,其离开云国投,涌峰投资。
2004年2月20日,私募投资人赵丹阳与深国投信托(现华润信托)合作,成立“深国投-赤子之心(中国)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以“投资顾问”的形式开启了私募基金阳光化的模式。
华润信托·赤子之心价值已经于2008年1月清盘,清盘时的收益率是51.42%,年均收益约为12.86%。
目前市场上对于国内第一只“阳光私募”产品到底是出现在2003年还是2004年,还存在着争议,其背后,也是云国投模式(原云南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现云南信托)与深国投模式(原深圳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现华润信托)之争。
因此,私募基金和信托公司之所以很多人会混为一谈,其实是源于特定历史背景下,两个金融机构的发展需要,私募基金要提高公信力,信托公司需要拓宽收入来源,阳光私募因此诞生,云南模式和深圳模式也开始斗艳。
而阳光私募快速发展的那几年,几乎都是与信托公司合作发行的产品,包括做得比较好的华润信托、云南信托、华宝信托等等。
直到现在,证券类的信托产品依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占比已经开始逐步降低了。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18年二季度末,证券投资类信托占资金信托比重已降至12.94%。
从2017年的15.39%开始逐步下滑到现在的12.94%,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私募基金的合法化以后,原本只能选择信托公司的私募基金开始通过与券商、期货公司等更多的中介机构合作,信托公司的业务开始受到挑战。
因此,信托和私募,个人认为业务差别还是非常多的,而两者最容易让人混淆的,就是这两种金融模式曾经的合作,这里就给大家做个说明。
以上就是个人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分享不易,谢谢点赞。
当以募集方式作为区分标准时,私募管理人发行的私募基金和信托公司发行的信托计划均属于私募产品,其是由于是否面向不特定多数人进行募集决定的,因此,首先我们可以确定一点,包括信托计划和私募基金在内的私募产品均面向合格投资者(即前述不特定多数人)进行募集。
以下对信托计划和私募基金进行区别概述。
首先,二者的发行方有所不同,信托计划是由持信托牌照的信托公司进行募集发行,目前全国获批信托牌照的信托公司有共计68家,私募基金是由在基金业协会进行登记注册的私募公司进行募集发行,目前全国经登记的私募管理人有两三万家,其中不乏超越公募、能实现绝对收益的高毅资产、红杉资本等优质私募,同时也的确存在站街拉客的皮包私募,在这种情况下,学会甄别私募管理人变得尤为重要。
其次,不管是信托还是私募均有主动管理型和事务管理型两种分类,从本质上来说,信托的主动管理型业务又分为融资类和投资类,前者如房产开放、政府基建等,后者如证券投资等。私募由于具有多个牌照属性,号称“专业化经营”,比如,其他类和股权创投类牌照主要做投融资业务,参与一级市场,证券类牌照主要做投资类业务,参与二级市场。
最后,关于产品安全性问题,由于资管新规打破刚对,无法实现刚性兑付,投资者首先要做的就是甄别靠谱公司,其次是甄别符合自己风险承担能力的产品,前者可以去监管网站查询,后者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编辑:合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