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预亏超10亿公司已达91家,如何看待上市公司业绩频“爆雷”?投资者该怎么应对
感谢邀请,本周A股成为微博上热门话题,天雷滚滚的业绩披露被称为最难的扫雷游戏!很多上市公司预计亏损的数字就够雷人的!有公司去年还在盈利,今年就变成亏几十亿;有的公司总市值才44亿,结果亏损达到78亿;有的公司前段时间还说2018年净利润是正的,转眼就说变成“巨负”,有的公司把上市以来赚的转眼亏没了。理由也奇葩的很,有说没钱买饲料猪饿死了造成亏损、有说应收款被骗等等,比惨一个接一个,亏损20亿成了“起步价”,不亏10亿都不好意思说是上市公司!
有数据统计,本周4天之内已有260家公司预亏超1个亿,其中87家预亏超10亿元,35家预亏超20亿元,20家预亏超30亿元,亏损超40亿的有8家;按照预亏上限上述260家(预亏超1亿)累计亏损2815亿元,其中有9只股票亏损规模超过自身市值。
一、背后的理由就是所谓的商誉减值,那什么叫商誉减值呢?
商誉是大部分是在上市公司并购非上市公司中形成的,比如乙公司一年能盈利5000万,甲上市公司要并购,说给20倍估值,值10亿吧(实际上,乙公司净资产可能就2000万)。
乙公司说他能一年赚5000万,还有很高的增长,甲上市公司为什么要信呢?所以一般来说,会签订一个“业绩承诺协议”,比如乙公司未来三年的盈利是至少5000万,8000万,12000万,达不到的话,就要向甲公司补偿等等。
为啥商誉会造成如此大亏损?因为商誉的减值,虽然是当期计提计入当期利润的,但是是以前资产性变动的一个累积的体现。
比如你今年收入60万,吃喝玩买花了30万,但是你卖房卖了300万,炒股亏了200万,你一年就亏了170万,这和你一年赚多少钱,花多少钱其实关系并不大。这个和上市公司差不多道理,搞了太多商誉,一把减值,就能亏损出一个很夸张的数字来。
二、为何上市公司近期一窝蜂计提商誉减值?

2018年11月证监会发布《会计监管风险提示第8号——商誉减值》,明确要求企业定期或及时进行商誉减值测试,至少每年年度终进行减值测试。
1月上旬,财政部发文称,会计准则咨询委员大部分同意,将商誉进行摊销,而不是减值。也就是说要像固定资产折旧一样,每年推进固定摊销,比如10亿商誉,摊销10年,一年就固定产生1个亿的费用,如果摊销5年,就每年股东产生2个亿的费用。
倘若按这样的摊销方式下去,那就意味着很多上市公司面临退市的风险,所以都集中暴雷出来,一次性计提减值,要是上市公司连续三年净利润无法覆盖商誉摊销,将会导致连续三年亏损退市。
2015年是并购重组的高峰年,当时上市公司热衷于花大价钱进行并购,既可以提升规模,有时候还能炒作一波概念,上市公司为获取标的公司未来盈利而支付的溢价,就形成了商誉,被收购的公司往往会和上市公司签订业绩对赌协议,而对赌协议一般都是签三年。
如果标的公司业绩达到预期,商誉就只是账面数字,而如果达不到预期,报告期末就需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减值金额将远大于标的公司盈利不及预期的部分。
数据显示,商誉主要形成于2014年、2015年及2016年,这三年A股整体商誉增速超过50%,2015年商誉增速达到峰值,高达96.37%。2014年及2015年,中小版及创业板商誉增速明显高于主板。2014年主板、中小版、创业板商誉增速分别约26.51 %、145.66%及234.72%;2015年主板、中小版、创业板商誉增速分别约70.97%、150.01%及139.92%。
2014年有4145起并购重组,涉及金额26153.58亿,同比大幅增长 67.65%,2015年并购重组数目和金额分别飙升至7036起和32055.12亿。截止2018年三季报,主板、中小板及创业板商誉值分别约7949亿、3774亿及2761亿,在净资产中的占比分别为2.35%、10.64%及18.62%,总规模达到1.45万亿元,占总体净资产的比例为3.7%。
三、面对巨幅计提商誉,到底是危还是机呢?
近期上市公司集中披露的商誉减值引发的巨亏公告造成感官上和心理层面上影响,我们要了解的是商誉减值引发的亏损并不是公司基本面发生重大变化,存在减值压力的上市公司通过释放压力,为日后轻装上阵打下了坚实基础,简单点说就是公司基本面不变,去年巨亏,今年业绩暴增,数字游戏而已,对优质上市公司只是短期影响;但一定要注意基本面出现问题、商誉占资产比重过高、母公司持续亏损、不务正业热衷跨界等垃圾公司。
我是跑赢大盘的王者,打字很累,最近评论点赞很少,希望各位朋友多多动动小手,您的评论点赞就是最大的理解与支持。
对于上市公司,如果出现了不好的迹象,基本上建议果断了结,要看到市场上虽然有很多问题上市公司,但是也有很多的好公司。未来市场即使是牛市,也是结构化的,也就是有些差的股票,会一直差下去,就好像港股也有很多仙股。
巴菲特那句依然奏效:如果你发现投资这家公司是个错误,你最好的办法是立刻纠正错误,巴菲特年年股东大会都在谈这些错误,投资就是在错误中总结,在失败中学会。
当然,可以想见有一种说法会让人很犹豫。比如有人说这是操控利润,将商誉或者坏消息堆积在2018年的年报,反正商誉这个东西,本来就应该是损失,摊销也好,减值准备也好,都是将资产做实,来年会更好。
这个想法有一定的广泛性,阴谋论的观点,他们认为下跌,有可能也是陷阱,想要套取筹码。那么个人的看法是,如果他真有问题,那么一个亏损的业绩报告仅仅是个开始,那么你想得太美好,太犹豫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如果他没有业绩问题,而故意做低了利润,那么这种不客观的利润操纵行为,未来注定会对散户举起屠刀。所以,只要迹象上不存在翻身的可能性,如今市场上标的越来越多,尽可以弃之若敝履。
我们在财务分析的时候都要采用构陷的方法,也就是上市企业好像有问题,那么我就规避,也许这家公司完全是被冤枉的,但是作为投资人,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为什么要看着他塌下来,然后寄希望有什么庄家来操纵操纵,跟着赚点差价?这岂不是很不现实。
所以,感觉不好,有造假,有操纵,行业竞争越来越不利,统统记录在案,未来绝不触碰。
A股经历了千股涨停,千股跌停,千股停牌。这马上又要迎来千股“爆雷”的节奏啊!每天都有不少公司在爆雷。而且是一家比一家惨啊。这哪里是业绩预告啊,简直就是相互比惨大赛。今天你预亏10亿,明天我就预亏20亿。
上市公司业绩爆雷这明显是一个套路啊。本来已经亏损1亿,刚好商誉计提,要变更会计法则。所以,亏损1亿是亏,亏损10亿也是亏,20亿也是亏。于是,何不一次来个痛快。而且上市公司看到了情况,仿佛看到了赚钱的前景。先是大幅预亏。股价暴跌。暴跌之后,业绩大反转。大股东精准抄底增持。现在花1亿多,未来股价暴涨,就是10亿多。那么这几年不用做生意,炒股就赚大发了。因此,会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加入到商誉计提的套路中。这明显就是套路!只是苦的是散户。
因为看到这样的大幅亏损,小散是仓惶出逃啊。大股东趁机抄底。感觉这是很无底线的作法。真是不要脸啊!在今晚亏损20亿算是起步价。一家比一家厉害。闻到了未来前景的公司也纷纷在最后一天毫无底线大幅亏损。A股经历了千股跌停,千股涨停,千股停牌,现在又要迎来千股爆雷,简直是太不道德了。把小散手中的带血筹码全部吓出来,然后自己来抄底。多么好的套路。投资者遇到这种情况,千万不要恐慌,反正已经那样了。死拿着就是最好的办法。
很正常。
2018年A股预亏超10亿公司已达37家,这37家预亏企业,剔除那些ST股,大部分都是商誉减值。
这种集中“暴雷”,主要有三个原因构成。
首先是前两年大并购带来的。这几年,上市公司为了扩张市场,在内生增长陷入瓶颈之后,很多公司都期待通过外延并购来扩张企业规模。但这种外延并购,买来的不一定都是好东西,很多并购的项目都是过度包装的项目。另一方面,前几年因为资本狂炒,很多并购项目都是高溢价、高估值并购,但实际并购的企业,没有那么好的底子,这样商誉减值就成为必然。
第二个原因是,宏观经济略有疲软。也就是2018年经济增长势头没有以前那么强悍,这样不少上市公司业绩增长乏力,而并购的企业增长也没有预期的好,最终导致业绩大降。
最后,既然有人已经亏那么多,那么在这个时候,我就提前将自己的商誉减值,这样有难大家担,也不会让市场的目光聚焦一家,有助于企业减轻社会、市场的压力,也为未来的业绩好转奠定好的基础。因为商誉减值,本质上有多种操作手段,可以逐年计提,也可以一次性计提。现在“口不责众”,大家都亏这么多,但有部分企业可以通过一次性减值,将风险提前暴露,然后可以轻装上阵,为将来奠定一个扎实的基础。
但总而言之,这些都是大家看得见的因素。核心还在于企业自身经营。不管是经济上升期,还是经济下行期,其实总有一些有些的、卓越的企业,脱颖而出,所以对于投资者来说,核心在于个股选择。
因为不管哪个行业,以及产业,总有一些企业顺周期也好、逆周期也好,都能打破周期魔咒,按照自己的逻辑成长。
投资者核心在于个股选择,个股选对了,即使暂时股价下跌也没关系,趁低吸筹反而会带来巨大的回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