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供给重点领域 金融活水精准滴灌“三农”沃土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二季度银行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普惠型涉农贷款等投放保持较快增长。专家表示,普惠金融是以较低的成本覆盖更多客群,银行机构加大让利各类涉农主体,有助于补齐县域融资短板,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接下来,还需打通信贷赋能乡村的融资痛点,引金融活水精准滴灌田间地头。

  信贷供给重点领域

  涉农信贷是乡村全面振兴的“血脉”,也是强化县域发展的重要要素。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末,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13.9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1万亿元。

  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张晓峰表示,加大信贷供给对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具有多维度的关键作用。一是对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信贷投入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机械化、仓储物流体系等均有重要作用。二是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关键作用。信贷供给可支持新型主体扩大经营规模、采用先进技术,推动农业从“小散弱”向“集约化、专业化”转型。通过加大信贷供给,既是破解乡村发展资金瓶颈的核心手段,也是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

  涉农贷款的增长离不开监管引领。今年以来,多地金融管理部门把引导银行机构支持乡村全面振兴摆在突出位置,引导银行机构深耕普惠金融,以高质量金融服务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江苏金融监管部门持续优化“三农”金融服务,引导银行机构加强金融服务供给,全力做好春耕备耕、“三夏”等重要农时节点的金融保障工作。截至6月末,江苏省银行机构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13210.5亿元,较年初增长9.2%。青海金融监管部门印发“三农”金融服务通知,引导辖内银行机构加大金融供给。截至6月末,青海省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675.48亿元,较上年年末增加38.9亿元,增长6.11%。

  此外,政策加码聚焦乡村全面振兴重点领域。中国人民银行、农业农村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金融服务农村改革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提出,从粮食安全、巩固拓展金融帮扶成果、乡村富民产业等方面深化改革,强化金融资源供给。在多部门的推动下,银行机构加大涉农信贷投入,锚定农业强国建设的重点领域,推动“三农”金融服务迈上新台阶。

  以促进粮食稳产保供为例,银行机构积极对接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加大对粮食主产区、产粮大县信贷资源倾斜。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全国粮食重点领域贷款余额5.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3.5%。专家表示,健全的粮食安全金融服务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确保播种、施肥、收储等关键环节不会因资金断档而受阻,从而提升粮食产量与质量。

  张晓峰建议,针对县域农业和农村产业的特殊需求,金融机构可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设计更加符合县域经济特点的信贷产品。例如,基于农业生产周期、农民收入波动等因素,开发灵活的信贷产品,设置合理的还款期限与利率。此外,应加强农村保险和农村小微企业贷款等定制化金融服务的提供,满足县域经济多样化的融资需求。

  推动县域产业振兴

  产业兴旺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课题。随着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走深走实,县域乡村地区的产业迎来重要机遇,越来越多的小微企业获得了信贷资金帮扶。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6万亿元,同比增长12.3%。

  为提振小微企业赋能乡村产业发展的积极性,目前,多地发挥乡镇街道主阵地作用,扎实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摸排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为推动乡村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辖内开化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立足当地文旅景区融资需求,创新推出“小微易贷”,通过专项低息贷款支持景区升级基础设备。与此同时,银行还发展“景区 乡村”旅游模式,加大提高对特色民宿、农家乐经营户等的改造资金力度,以金融力量激活乡村文旅产业振兴引擎。

  在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运行中,也有不少银行既关注经营主体面临的融资问题,又注重解决产业链融资难题,通过延链补链的融资方式,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

  作为吉林人参主要产销区,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把人参产业作为特色产业、富民产业,积极推动人参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吉林省臻丰祥土特产品有限公司就是在建设银行支持下发展壮大的缩影。“建设银行抚松支行客户经理深入走访后,把好政策送到了企业,极大缓解了扩大生产的资金难题。”该公司总经理任洪青说。近两年,像任洪青这样的“参老板”在当地还有许多,靠着建行的支持,越来越多的农户实现了从参农到老板的转变,不少乡村不仅扩大种植规模,还创办了自己的加工厂,人参产业链不断延长。

  小微融资机制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建设银行吉林省分行积极推进工作机制走深走实,省分行专班组长带队走访吉林省农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吉林省金融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10余家重点领域企业。建行吉林省分行立足区域特色产业,以人参种植和加工为破题点,成立普惠金融乡村服务团队,在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的赋能下,及时将金融活水滴灌到田间地头。

  专家表示,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打破了银行、企业、政府监管之间的信息壁垒,促进融资精准对接。银行要继续精准、有效支持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优化对各类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化解银企之间的融资壁垒。

  数字金融降本增效

  **金融工作会议将数字金融作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一,引导金融机构加快数字化转型。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再次强调,加快推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增强数字化经营服务能力。

  数字化有助于解决金融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一些痛点。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汪雯羽表示,与城市的居民和企业相比,乡村主体金融需求规模较小、分布分散且偏僻,大多数涉农主体是信用白户,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自身发展中面临的风险更大且金融能力也偏弱。乡村主体的弱质性使金融机构为其提供服务时,面临综合成本高、风控管理挑战大、拓展业务艰辛等困难。对金融机构来说,数据信息匮乏的农村,一笔较小的金融服务需要付出远大于城市业务的运营成本。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银行通常很难对小微企业、农户的信用风险进行准确的评估,尤其是财务信息披露较少的小微企业,银行对其评估的成本非常高。

  让数据多跑路,加快实现银企双向降本增效。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县域金融主力军,在服务模式上正加速向数字化转型。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辖内青田农商银行零售金融部负责人刘芳认为,中小银行加快运用数字技术,着力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开发企业信用风险评估模型、探索信用体系建设等,在金融下沉服务过程中尤为必要。比如,通过数字金融可以提高“线上办贷 村口服务点”的服务效率,简化农户办理贷款流程;用大数据可以精准匹配涉农贷款,缓解农户抵押担保难题。

  此外,手机银行也是延伸数字金融服务的重要载体。为着力提升数字普惠服务的覆盖面和便利度,江苏银行、郑州银行加快“数字 金融”建设,通过优化数字应用场景、手机银行乡村振兴版等,与县域经济发展同频共振。天眼查数据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认为,当前银行加速优化手机银行APP建设,基本上可以满足农村地区支付结算、转账汇款、办理贷款等服务,这也意味着农户足不出户便可以充分享受到全流程的线上服务。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杜阳表示,接下来,银行在助力数字乡村建设中应强化科技赋能战略,不断丰富移动金融渠道,提供线上开户、信贷申请、理财咨询等服务。探索建设“金融服务站 数字驿站”融合平台,提升银行在基层的触达能力,同时注重用户教育和数字技能普及,提升农户对数字金融的接受度与使用频率,实现普惠与可持续并重的数字乡村金融生态体系。

王擎宇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pport1012@126.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标签: /
上一篇2025-08-27

相关推荐